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诗歌的境界都以时空形式存在,既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又表现为一种空间展开,构成诗歌内部的时空结构。这种时空结构受诗人情感支配,并由具体的时空意象作为建构载体,最终指向诗歌意境的创造,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令人涵咏回味不已。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诗歌现存一百六十余首,诸体皆备,题材多样,审美观照呈现出散发式的多维状态,其诗歌在审美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在时空形态方面尤其有着显的创造,构建起一个新颖而完美的时空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3.
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二、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三、追求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指以课文中文本作品的美为内容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包含着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多种多样审美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古代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古代诗歌营造的美的世界中,带领学生品味优秀作品,不断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法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极具有审美意义,尤其在秋冬行刑、刑制五刑、法典结构、执法原情、判词风格中凸显其讲究人伦,重视社会利益,追求完整统一,情法相谐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7.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燕飞 《考试周刊》2010,(20):24-25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对诗歌的意境有过深刻的分析与总结,都指出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本文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上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以及读者对空白的艺术感知能力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美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汉译英的一些体会,指出音美、形美、意境美乃是译文成功的关键,并就此给出一些例子。接着,作者对古诗翻译中不可译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说明绝对的音美、形美和意境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最后,当在表现诗歌内在美与外在美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舍弃后者而重前者。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代诗歌处处蕴涵着意境美,常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的古典诗歌、书画、音乐等都十分重视意境,是艺术中一种“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启迪学生美感、帮助学生鉴赏美、创造关的好教材。因此,笔者的古诗新教法就由此而产生。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句话将审美教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和进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组成部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古代诗歌丰富而精深的艺术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美,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李宏安 《学周刊C版》2010,(5):196-196
中国古代诗歌广义上包括诗、词、曲。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我们现代生活已经很久远,以及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凝练,所以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就会碰到很多障碍,要么一知半解,要么误解,不能享受其中的美感,不能感悟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然而,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又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寻。  相似文献   

14.
对写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技法。所谓“对写”,指的是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虚设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地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对写法,据笔所知.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运用此法,可收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下面,试撷取几例优秀诗作,谈谈对写法的具体运用及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诗歌以创作真切感人的意境为目标,因为意境是衡量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意境又是情景的交融,形神的结合,是一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能引起读的想像和联想。一首诗固然能构成完美的意境,一两句高度典型化的诗句,也能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一首诗也好,一两句诗也罢,其意埸的深浅往往取决于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国古代的诗人在遣词炼字上,尤其是在动词的锤炼上特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范海霞 《甘肃教育》2014,(18):90-90
正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四维空间中。文学也不例外。那么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中国古代诗歌为例,探讨这个问题。一、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农业诗歌与人类的农业劳动相始终,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中国古代农社会,是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及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信史资源。然而,这些农业诗歌以各种形式散见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难以研究,利用。展开对古农业诗歌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对农业诗歌的作用,特点以及古今农业诗歌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一心理活动过程是以文字为材料,因而需要有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性了解;第二,鉴赏者要深入文字体系本身去体验作家曾经体验过的感情;第三,既然鉴赏者要“感悟入情”,他们就不会完全冷漠地去审视诗歌,而往往是以作品形象为诱发物、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参照,这也是鉴赏过程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