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涵芬楼文谈》在清末民初面世之后却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其理论价值遭到遮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该书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性灵“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吴氏“性灵说”加以概括和探析,以彰显其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传奇名剧,思想和艺术兼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普及传播和开展研究之用,20世纪至今,《桃花扇》有了多种整理本和影印本。其中,整理本主要包括《桃花扇》的最早注本《详注桃花扇传奇》、《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和《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本等;影印本主要包括《古本戏曲丛刊》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等。这些整理本和影印本对《桃花扇》的流传和接受做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它们也各自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主要是文字错误、体例不善和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是目前最具权威的本子。但在仔细校读下,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试以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代武英殿校刊本批本为底本,对其可商处加以考证,以期对中华书局点校本的重新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吴曾祺提出的求古从今说贯穿《涵芬楼文谈》全书,探讨此理论对前代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提出的缘由,并从全书系统地提炼归纳实践求古从今说的具体方法,旨在探求吴氏求古从今说的精髓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国志传》的版本意义在《三国志演义》研究中逐渐被发掘,"志传"版本的研究成为《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突破口。刘龙田本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本子,但刘本刊刻年代是一个很多专家忽略而且模糊化的点。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刘龙田本的刊刻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界定,尤其是将刘本的插图和版式放在建安本的演变过程中来论证。刘龙田本和余象斗本、郑少垣本,汤学士本在插图的刊刻上有诸多联系,笔者推断出刘龙田《新锓全像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的刊刻时间应该是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  相似文献   

9.
南宋刻书家黄善夫刊刻的《史记》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本文利用黄善夫本《史记》与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进行比勘,撰作札记20余则,展开讨论辨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大量材料证明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评点者实为叶昼,进一步论证了李本的底本问题,并就李本的评点特色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中有关当时“忠”的行为、观念的记载及评价的分析,指出“忠”的观念在三国乱世中仍有较大的影响,恪职守忠、上谏尽忠、死节尽忠,构成了当时“忠文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所以忠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君仁臣忠、审时度势而尽忠,也是当时很重要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我对南宋诗文,尚未全面研究,本来不该“妄下雌黄”。但《南宋文范》校点本即将出书,受命作序,又不得藏拙,于是想到一个偷懒的办法:不讲“全豹”,只讲“一斑”,单说一个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健 《华章》2013,(23)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通过对《史通》和《三国志》的评述可以看出它对历史学科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图书馆现藏清翁同书原藏本<昌黎先生集>卷十一至卷十六是南宋孝宗年间闽刻本.此本刊刻年代在方崧卿<韩集举正>之后,朱熹<考异>之前,对考察韩文的流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本文字曾被朱熹大量采用,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盛曾对《三国志》做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义例体系.可是,史学界对于他在《三国志》研究史上的拓荒之功及其时裴松之《三国志》注例形成的借鉴价值,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孙盛《三国志》研究的探索和考论,既有助于为还原东晋的《三国志》研究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文献的来源以及体例取法的样本依据,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三国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确实是一部“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人,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不朽杰作。这部历史小说在描写武将的对阵厮杀上显得十分出色。而在如云的武将之中,张飞称得起是别具一格的勇猛刚烈的英雄。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异常形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粗犷、质朴而又顽强坚韧的禀性,他的嗜酒之癖与暴而无恩的缺点,使人称赞而义令人深感遗憾。张飞无疑是塑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这一动乱时代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据有人统计,全书共写了一千一百多个人物。仅就这一点而言,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是没有能够和它匹配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之中,有不少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颂。这其中大都是男的,但也有女的,象貂  相似文献   

19.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在古籍校理方面,利用成语来校勘,可以成功解决许多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改正误文、乙正倒文、增补脱文、删除衍文、保存异文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