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对女性的解剖在文学界独具特色。她尖锐地提出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对女性的"奴性意识"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张爱玲在写悲剧之时渲染了苍凉的气势。本文就张爱玲作品中的"女奴"形象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女性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急".然而,女性的现实生存状况使她对女性的态度中同情与理解往往要多于批判.张爱玲意识到女性悲剧的不可避免,作为女性中的一员,她对女性的悲苦除了理解和同情之外,余下更多的只能是无奈.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4.
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她们是一批普通又平凡的女性形象,尽管生活在新的都市,但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与束缚。同时,在张爱玲的笔下对女性生存状态有着新的诠释与解读,这也是她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突破与创新。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文中的女性生存状态,以便给今后女性形象的探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作为一个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她渴望着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自由自在地生存。张爱玲这种女性意识成熟的结果就是张爱玲开始全面审视与女性息息相关的所有问题,而这样审视的结果恰好又导致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篇常常被人忽略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封锁》恰恰以浓缩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泄露了女性生存的悲剧形态与悲凉意味 ,即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与不自觉所带来的生命的难堪与尴尬。张爱玲以冷静而理性的目光注视着她笔下的女性的生存 ,这使《封锁》呈现出一种尖锐而深刻的质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独特的细节描写,揭示了那些因袭了历史、文化、心理、生理的种种陈迹的女性,由于经济、情欲的依赖性所造成的生存尴尬和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凸显了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塑造了一系列世俗拜金女形象,女性纠结在情欲与金钱之间,人性被金钱腐蚀。拜金女依附多金男,有着儒家女性与商品化女性的双重文化身份,而这正是她们的悲剧原因之所在。拜金女性寄寓着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她改造女性的愿景是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启蒙文学的延续与发展,她在女性启蒙问题上走的是海派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1.
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及认识和把握环境是人生的两大课题。张爱玲在其独特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外思想文化内涵。她以实事求是态度、现代的眼光、炙热的情怀倾诉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女性生命价值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作初步的梳理,探析现代女性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从世俗的角度入手,以爱情婚姻为载体,对上海地区的市民意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与海派、通俗文学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她不满于此,她的作品总是在浮华背后隐藏着令人发省的思考,让读者世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这方面她超越了通俗,使其作品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5.
探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关注女性,同情她们的命运,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处于一个“大而破”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深度扭曲的人性。探视张爱玲笔下女性“苍凉”而又现实的人生,可看出张爱玲洞察和描写女性生存状态的非凡能力和高超技巧。这与她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时光的流逝,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本文围绕张爱玲短篇小说《等》中两个典型的时间意象——挂钟声和猫,探讨女性在张爱玲用独特的意象所构造的时间底色下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女性写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她站在女性的角度对女性进行自审,对女性心理痼疾、女性心狱、女性原罪意识的揭示,在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她从两性、婚姻的角度切入,塑造了一批"女结婚员"的形象。透过"女结婚员"的生存状态的分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张爱玲的女性写作,从而进一步突显张爱玲女性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喻为“黑夜”,从昏暗:金钱的枷锁;寒冷:真爱永远缺席;恐怖:情欲的焦灼与变态;阴晦:自我意识的依附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解读出张爱玲笔下女性世界与黑夜之间相似的昏暗、寒冷、恐怖、阴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女性观与其人生体验,思想文化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女性观就是拒绝简单的男性与女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拒绝对女性的神化和丑化,她以自己的作品,去掉了人生的浮华,在凡俗的生活中揭示出女性最基本的,最平实的生存本相,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关注女性命运,描写了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揭示出女性个体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