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与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现实中,由于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及其矛盾,压力型体制,巨大的财政压力等原因,乡镇行政权要控制和干预村委会,而这种干预必然遇到村庄的抵制,造成乡村不和,外在表现为乡村关系的紧张。乡村关系紧张的实质是乡镇行政权对村民自治权的干扰。乡村关系矛盾的调适要从改变国家发展战略、乡镇自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解决乡镇财政危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应有之义,而在新形势下传统孝道瓦解与变异,一种新"孝道"在乡村社会产生。基于化村养老调查,发现这种新"孝道"整合下,老年人逐渐走向自养模式。自养模式建立在理性化关系和劳动观念基础上,惠农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孝道"整合下这种自养模式已成村庄规范,老年人老有所养不成问题,但老有所乐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后税费时代"乡村关系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税费的取消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乡村社会各政治实体之间政治关系赖以维系的税费收取链条,这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为乡村关系的根本变革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其向着一种良性互动的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经济吸纳、社会排斥的“半城市化”道路对于中国乡村民主的影响.在“半城市化”模式下,农村人口作为生产要素被吸纳到城市的经济体中,但不享有城市公民或当地村民的各项权利.这种城市化道路对乡村民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在中西部以人口输出为特征的传统村庄,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导致村庄政治精英的流失,同时削弱了村庄的社会信任,从而降低了村庄民主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东部地区以人口输入为特征的城市化村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局面,外来人口被排除在乡村民主和治理结构之外,形成新二元结构,这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地方性公民权”限制了村庄民主的包容性.改变现有的城市化模式,重构城乡关系,是乡村民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实施村民自治以后,过去乡镇与农村之间的模式需要重新调整。目前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协调乡村关系的并不多,而行政化、放任型等不规范的乡村关系存在不少,致使乡村关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电视下乡:大众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8.
说村落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实中的乡村关系,并没有制度设计上的乡村关系那么和谐美好,同时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和"过度民主化"倾向。重构新型乡村关系,可尝试提高村庄自主治理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调适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村民自治以后,乡镇同村的关系应该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型关系转变为与“乡政材治”模式相适应的“指导-协助”型关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乡村关系中行政控制或准行政控制的迹象仍然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本位思想观念的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弹性过大和乡镇干部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建立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乡村关系,必须进一步实行农村费税制度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乡村关系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马俊锋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79-80,84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然而,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干群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农业税取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取消农业税后影响农村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末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将乡镇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规避政府的自利行为,规制自由裁量权,扩大基层行政事务的参与面,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等,实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取消农业税费、彻底减轻农民负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完全取消农业税费还有种种的困难。本文在论证取消农业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分析税费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问题着手,试图说明合理收费在我国广大农村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去税留费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抛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土地抛荒主要原因是:土地边际成本提高.边际受益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制度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破败或缺失;税费负担沉重。土地抛荒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权,对土地资源流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一个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取消农业税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乡镇财政收入锐减,乡镇财政的自生能力不断弱化。因此,必须通过发展乡镇经济,增强乡镇财政实力,深化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乡镇财政的自生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唐代农贷体系的演变,观察唐代社会经济的运行。通过研究借贷关系的转变,即由关系型借贷向契约型借贷转变,由被动借贷向主动借贷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益性的转变,可以发现唐代农贷体系以关系型信用为主,借贷契约制度发展迅速,后者成为传统社会农村借贷由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演进的标识。这种演变,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流转,代表了商品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的初始设计中,乡镇农校的办学经费虽然有乡镇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集体自筹、收取学费、勤工俭学收入补贴等多种形式,但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无疑是乡镇农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取消,我国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的原有基础已经丧失,需要对乡镇农校经费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或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取消农业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乡镇财政收入锐减,乡镇财政困境显性化.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化解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农村血缘与姻缘博弈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姻缘关系正在不断融入原先由血缘关系所支配的传统农村“差序格局”体系,对血缘关系构成了挑战。血缘认同下降、姻缘认同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们价值理性的不断弱化、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具体原因是家庭内部关系、社会继替关系的变迁,婚姻圈的缩小,择偶标准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中国农村教育在初步实现普及教育目标后 ,面临着新的体制、政策和农村经济环境 :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 ,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影响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教育发展困难加重。农村教育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采取对策措施 :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规 ,规范中央、省、市 (地 )、县的经费分担责任 ;在目前税费改革中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采取特殊政策措施 ,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的燃眉之急 ;加强城乡教育的交流和统筹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