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标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客质疑的。然而,我们过于关注目标语文化,却长期忽略本土文化。本土文化能促进学习者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避免文化定式。同时有助于宣传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小做起,将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入教育中,让本土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教育不仅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也要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幼儿发展的本土资源。黔西北作为贵州彝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黔西北彝族音乐文化,挖掘适宜的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的教学中,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走出书斋深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感受到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厚重,文化积淀内涵丰富,在中国彝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参考价值,是打开彝族文化许多不解之迷的金钥匙.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知识,应从认识和保护两个角度展开对黔西北彝族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黔西北文化资源在大德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参与价值和重要的育人功能。文章以黔西北文化资源在大德育体系中的参与价值作为切入点,提出毕节学院在大德育体系中挖掘黔西北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践途径,为新建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燕 《毕节学院学报》2012,(11):123-128
白苗是黔西北苗族众多支系之一,以其尚白的传统,头顶巨大的牛角形木梳而在黔西北苗族各支系中独树一帜,区别于苗族其他支系,成为其社会身份的标志;黔西北白苗服饰是一种原生态的、古朴的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其服饰艺术急需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张敬忠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59-60,71
本土音乐就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民间音乐。我区少数民族众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把我区各县的本土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来,对我区民族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方式对黔东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可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凸显本土民俗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民俗知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遗产。研究语文教科书对本土民俗知识多样性、渐进性、体系性的编排原则,梳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和谐向善、顺应自然与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与担当责任等传统美德,彰显其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力和传承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密切关联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运用文化 解释中的生态观点作为实证研究的指导原则,不仅有助于描述云南生态—文化的模式和类型,而且有可 能通过云南经验建构一种生态哲学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前提。  相似文献   

11.
六盘水彝族民间口头文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民间口头文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水在贵州省彝族人口仅次于毕节地区,境内的彝族口头民间文学,浩如烟海,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呈现出数量多、容量大,体裁多样、艺术性强,文化板块下的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湖湘文化的特征以及影响,特别是湖湘文化内容上看,湖湘文化与地方民族音乐是息息相关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也是地方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地方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湖湘民族自信心、湖湘民俗节日、湖湘文化产业、湖湘音乐创作、湖湘音乐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入手,以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生态环境决定了毕节彝族体育文化事象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毕节彝族体育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具有主观能动性。阐释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毕节彝族体育文化资源,从而促进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顾氏移民宗族在明代随移民高潮进入贵州,其政治军事活动直接促进了贵州省治的建立,从而成为开发贵州的先锋。值得指出的是,移民宗族的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使顾氏宗族分衍为汉、苗两支系,两支系共同促进黔东南苗疆的开发。明清以来,汉苗两支顾氏宗族共同发展,一方面承继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苗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彝族《撮泰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它像一个寓意丰厚、启示深奥的寓言,在奇特的形式所指之外,还有许多能指的内涵。它既是一丛"活化石",又是一部"启示录",对彝族古代历史文化乃至于对人类历史、人的个体生成、农耕文明和民族关系等等,都有特别的思考与展示,让人从中得到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在我国彝族中的传播情况为 :四川凉山彝族抵制 ,云南、贵州部分彝族皈依但逼迫基督教本土化 ;其原因在于凉山彝族的自治状态和较完整保留的传统文化与家支制度 ,阶级和民族压迫、传教士的人为因素则促使云贵地区部分彝族接受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渗透在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从恋爱、婚姻、家庭关系三个层面对黔西北苗族、彝族、布依族的伦理道德试作一些探讨 ,力求挖掘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地缘环境与黔北仡佬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北仡佬族所居住的环境,是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这种边缘的时空中形成了仡佬族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在于对神的景仰与对生活的关注紧密相连;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特征的丢失与身份的强化并进。  相似文献   

20.
福安畲族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记载了畲族游耕经济生活、反映着畲族传统文化、体现着汉族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生活、生产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