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 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三年举人。幼好学,质鲁,日诵不能及百言。发愤自责,勉强而行之。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于是,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闿运刻苦励学,寒暑无间。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偶有心得,随笔记述,阐明奥义,中有前贤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转型和治学方法上,而廖平对王闿运虽然不无影响,却是很微弱的。廖平虽然受王闿运影响较大,但从深层学术思想上看,是和王闿运大异其趣的。这是容易为人忽略的地方,明此方可公允地看待这一段湘蜀学术佳话,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廖平学术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4.
晚清诗学大家王闿运之《唐诗选》是晚清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通过对选本所选诗歌及其评语的双重解读,不难发现该选本并非如王闿运自己所云的"不能出八代之外",亦非仅备诗歌之"美",而是一部力求展现唐代诗歌之流变、以求能为后学者呈现更多诗歌创作视角的诗歌教材,从中亦不难看出王闿运并非一食古不化墨守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文人。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湘诗派之魁首”王闿运,为文倡汉魏,论诗宗法八代兼采四唐,于晚清诗坛中别树一帜。学界多论其汉魏六朝诗学理论,尚未涉及唐诗研究。本文系统考察王闿运研究唐诗的缘由、具体内容及其唐诗学批评方法论,以作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6.
许耀为清道咸年间的一名塾师,塾教经验丰富。所编《宋诗三百首》、《绛雪轩制艺》、《省园小试会艺》等三部塾学教材,集中体现了他的塾学观,即教材选文要简单而易于诵习,不录纤弱、臭腐、典重、奇丽之作,学生作文,须讲求理醇、局正、法密、词谐、神味。对此加以解读,可以丰富今人对封建塾学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周行已传略周行已(公元1066年——?),字恭叔,永嘉(今属浙江)人。祖豫、父泳俱登进士第。《温州府志》载称:“行己风仪秀整,语言如钟,读书十行俱下。”据其自述:“七岁从师就读,诵五经书,十五岁学属文,十七岁补太学诸生”;“又二年读书,盖见古人文章浩浩如涛波、(纟丽)(纟丽)如春华,于是乐而慕之”;“又二年读书,益见道理。于是始知圣人作书遗后世,在学而行之,非以为文也,乃知文人才士不足尚。”他曾师事程颐,尝从吕大钧游,论其学术思想,非以理学为宗,而是注重经世实用之学,并且影响较大,是以后人称之  相似文献   

8.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杨度     
在中国近代史上,杨度是个由封建士大夫中分化出来经过曲折道路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典型人物。杨度,字皙子,号虎公,因学佛,又号虎禅师。湖南湘潭县石塘人。生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2月8日。四岁丧父,由伯父杨瑞生抚养成人,先后求学于张登寿、王闿运门下,深受其王的“帝王之学”政治思想影响,旧学根底较深。 1892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杨度曾赴京会试落第,痛感清廷腐败,国事动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杨度出于爱国热忱,曾上书清政府,请求参加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甲午之战。此时,湖南维新改革的呼声渐高,杨度也投入到维新运动的热潮中。 1902年4月,杨度随首批湖南留日师范生赴日,进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主要学习办新式学校的经验。同年11月间,肄业回到湖南,宣传反帝反满的思想。1903年6月,杨度参加了清政府新开  相似文献   

10.
天津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通借字萃编》,是由涂宗涛、崔志远、王兆祥根据复旦大学中文系已故老教授郑权中先生的遗稿整理修订而成的。识别通借字(亦称假借字或通假字)是研读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郑权中幼年曾从王闿运、王先谦学,后又受业于黄季刚,问字于章太炎,在文字学、音韵  相似文献   

11.
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记事时间跨度大,内容颇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其中有大量阅读正史和其他史体的感悟与评论。在近代新旧转化的大背景下,其史学批评没有有效地吸收西方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仍是传统史学批评话语的再阐释,缺乏深度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阐释。《湘军志》是王闿运的成名之作,日记对《湘军志》的修纂缘起、编纂宗旨、体例设计、篇章布局、史料来源、改写重写、成书反响等都有系统记录,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从日记视角检讨王氏史学的“得”与“失”,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细节与实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时期的书院教育也经历着变迁,出现了传统型书院与新型书院并存的局面。王闿运、黄彭年、吴汝纶、王韬均曾为书院山长,但他们主持的书院教育却显现出有同有异的交错之相。四位书院山长的教育宗旨均为实现救亡图存培养有用之才,在教育内容上亦都改变了惟科举是务的取向,增加了实学的比重;除却相同的趋向之外,四位山长书院教育的相异之处也甚为明朗:王闿运、黄彭年、吴汝纶的书院教育虽均属传统型书院教育,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却各有侧重,王闿运注重经学,黄彭年重视朴学,而吴汝纶已在教育内容中融进了西学。王韬的书院教育则属于新型书院,与传统型书院比较,在教育内容上更注重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晚清时期这种传统型书院之间、传统型书院与新型书院之间的异同,较为鲜明地展示出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  相似文献   

13.
<正>王闿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室名湘绮楼。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清咸丰举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曾应聘在肃顺家教读。继入曾国藩幕府。后被四川总督丁宝桢延请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又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清末  相似文献   

14.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15.
刘永济先师,字弘度,别号诵帚,因以《诵帚庵词》名集.出版时,易名为《刘永济词集》.先生为词,可谓学深功至,出色当行,前贤交口称誉之.先生少时,受词学于姑丈松琴龙先生.既壮,又就学于清季词学巨子朱疆村、况蕙风之门.兼习词学理论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词学根基.复又主大学讲席垂三十年之久,且“日课小词”,精研词法.故其词继踵朱、况、凌、跞前贤,在理论与创作上均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6.
文 质 兼 美 的小 语 教 材 ,是 学 生语 言 学 习 的 典范。 教 学中 , 教师 在 引 导 学生 欣 赏 佳 词好 句 的 同时,还 应 让学 生 学 习 文本 的 表 达 方法 ,凭 借文 本 的语言 内容 随 机 进行 迁 移 运 用,强 化言 语 实 践 ,以 提高学 生 的 语文 素 养 。一 位 教 师在 教 学 浙 教版 语 文第 七 册《 雨 中 》一 、二 两 节 时 ,就 采 用 了 这 样 的 策略,下面 就是 这一教 学片 段的课 堂实 录: 师 :默读 第 一 节 ,找 出 你 最喜 欢 的 句 子来 读 一读。 生 :我 最 喜 欢“ 马 路 上 ,一 群 撑 着 伞 放 学 回 家的孩子 ,仿…  相似文献   

17.
温廷敬(1869~1954),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年自号坚白老人。广东大埔县人。幼聪敏,五岁能诵《千家诗》、《千字文》,六岁入塾读书,九岁开始读五经,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青年时“喜诸子百家,群经全史,尤嗜经济家言”。温廷敬生当科举末流时代,命途多舛,多次科考,均不顺利。光绪三十年(1904)已获乡试第五名,却因托人购卷并代填履历,笔迹与考卷不符被取消。  相似文献   

18.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是南朝从宋末到梁初这一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出身孤贫,早年常采薪以养母。初入仕途,颇不得志。二十岁时,以五经授宋孝武帝刘骏第十一子始安王刘子真,其时子真年仅七岁,江淹的职务不过是一个发蒙的塾师。子真死,转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初被待以布衣之礼,但因倜傥不俗,为同僚所忌,诬以受贿,遭冤狱,于狱中上书,词颇凄苦,得出。后景素为荆州刺史,淹从之镇。时后废帝刘昱凶狂失道,朝野并屈心景素,景素欲羽檄征天下兵,以求一旦之幸,淹每从容晓谏,而景素不纳。  相似文献   

19.
常州庄氏之学开近世疑古之风。庄存与之学融通圣奥,以西汉董仲舒为宗,济以濂洛关闽之学与明代刘宗周一派的心学,在维护王权的思想中包含着变革精神;庄述祖传其学,本原六经,在考证中对经典作出了新的阐释,并开始怀疑经典的真实性;刘逢禄在怀疑《左氏春秋》之伪的同时,将今文释经的思想贯穿到诸经之中,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魏源、王闿运承其学,经学疑古之思潮大兴,并开史学疑古一派;亦可知近代湘学、蜀学中尚今文之风皆源于常州之学,肇自庄氏,经凌曙辈传承而来。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诗词都有较高的成就。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山祖,在清词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朱彝尊的词学活动,始于中年。他说:“予少日不喜作词,中年始为之,为之不已,且好之。”(《书东田词卷后》)他从事词学活动主要是从三十岁到五十六岁这段时期,即布衣时期的后期和仕途时期的前期。这段时期正是他精力最旺盛,在社会上的声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他自从对词学发生兴趣以后,用功极勤,一边广泛搜集前人的词集,精选词章,与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