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2.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如果要成功地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导人新课,关键在于所选讲的小故事必须与所讲课文的某个内容、某个问题、某个情节、某个对象或者课文的作者“具有一定联系”。对于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我们可以“找”与课文的某个内容、某个问题、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具有一定联系的小故事,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编织”出一个个与课文的内容和情节有着“全方位”联系的小故事。笔者在讲授《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课时,就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说明: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二十六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的记述来反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这几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然还不可能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全貌写照,但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认识。一小孩子读书,往往有“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不大注意具体内容和作品对自己的教育意义。我就常听到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说:“我要一本打仗的节”,或者问:“有没有捉特务的?”如果拿到一本描写儿童日常生活的“不惊险”的节时,他们就会说:“这不好看,调一本吧!”针对这样的事实,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形式特殊的课文。这类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一首古诗词组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册)、《李广射虎》(三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值得探讨。不少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也像教学其他课文一样,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一段一段细致地教,宇词一个一个地抠,朗读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8.
课文《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组成的。教学时我采用“讲→议→练”三步教学法,收到了课堂气氛活跃,长文短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内容 读课题后提问:文中“将、  相似文献   

9.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三下的一篇课文,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感、可读性。本文的说理方法也十分巧妙:一是在叙事中寓理,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这篇文章讲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时间有较大间隔,虽然各自相对独立,但都与文题中的“和”字有关,所以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三个故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三个完整的小故事,前后贯穿着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和赵国将,相之间的矛盾。文章通过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和廉颇真诚坦率、知错就改的性格,从而赞扬了将相抛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用传统的“分块”教学法,采取了从整体入手、“提纲挈领”的方法,紧紧抓住课题中的“和”字,设汁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1.
隋红军 《小学语文》2013,(1):109-110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不同的思考”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由此而引发的各界人士的思考两部分组成:一至五自然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一只“不留余地”的狼追捕羊、  相似文献   

12.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组成,一个“和”字贯穿全文,教学时要以“和”为契机,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品读课文。 一、从文章课题中理解“和”。新课伊始,教师板题并质疑,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一遍,弄清题中的“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设问:将(廉颇)相(蔺相如)是赵王手下得力的武将  相似文献   

13.
“教-扶-放”培养自学能力──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第21课《将相和》教例评析史思之【教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段。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4.
一、解读文本定目标《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  相似文献   

15.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16.
到杭州市天长小学听语文课。《三只小板凳》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记事的小故事 ,既没有生动的情节 ,又没有特别能引发孩子们想像的语言。我担心课堂的气氛。上课了 ,孩子们在阅读了课文之后 ,课堂上一片寂静。杨老师用目光环视了一下孩子们 ,轻轻地发问 :“同学们 ,大家能说一说《三只小板凳》这篇课文里 ,你对哪一节、哪一句话 ,印象最深。”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高声回答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 ,因为很少说话 ,同学们笑他笨。老师也不怎么喜欢他。”“从此 ,老师和同学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态度。”……听着孩子们认真而…  相似文献   

17.
“讲·议·练”教学《将相和》江苏丹阳市云林中心小学史炳林讲读课文《将相和》包括三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t的小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如果三个故事都由教师来讲解,结果将是时间拉得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对此,找采用“讲、议、练”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么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我轻轻地走到她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她俯在我的耳朵边,慢慢地说道:“老师,我不想当“达尔文”,也不喜欢研究科学……”咦…  相似文献   

19.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第五册语文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七色花》,课文中的主人公小珍妮,从一位老婆婆手中得到了一朵七色花。这朵七色花太神奇了!你想要什么,就撕下一片花瓣抛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它就会替你办好。读完这个小故事,我很羡慕这位小珍妮,也想拥有她那样的七色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