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俊 《教书育人》2005,(11):46-46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一节四年级科学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玩自己带的玩具,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然后提供带细线小木块、乒乓球、玻璃小瓶、橡皮筋、塑料尺等几种材料,让学生自由研究运动物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这些又依赖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没有探究活动这个载体,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近,笔者在一次科学课改活动中,有幸听到一节科学课,在听课过程中,对于“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科学、合理,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识。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常见的材料》为例,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  相似文献   

5.
《热水变凉》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一杯水由热变凉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7.
小中见大     
片段一:《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课开始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固定程序导人,而是另外设计了一种思路。他从桌子里拿出一把伞,问道:“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作一个小实验啊?”这个导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个小个子学生上去了,老师首先要他空着手从讲台的左边跑到右边,然后要他打开伞,用手顶着它再从教室的右边跑到左边。教师问小个子学生两次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回答说:“我第二次跑的时候,觉得有很大的劲在推我,所以我跑得有些吃力。”教师就适时地问全班学生:“你们能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因为跑的时候产生了风,有的说是空气推着伞,不让它走……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本课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厦门是一个海岛型城市,有非常美丽的环岛路、沙滩和大海,还有据说是亚洲第一的跨海悬索桥“海沧大桥”。在教学中,这些环境资源就可以作为《科学》课自由研究的内容进行利用。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设计中,我课前把学生引到了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常有把学生的已知当作是未知来探究的情况。比如苏教版《科学》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不少学生已经知道食盐能使蛋浮起来,如果还设计让学生去探究食盐能使蛋浮起来,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但改为让学生去  相似文献   

10.
教材解读 本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科学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重要单元内容之一。原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解释与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考虑到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材叉进行了部分的调整。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事实,  相似文献   

11.
12.
王晖 《教书育人》2004,(6):34-34
在执教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仙人掌和骆驼》的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仙人掌的体态结构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家中带了许多仙人掌或是仙人球到课堂中进行“面对面”的观察。在课堂中学生认真而细致的观察,在学生初步认识仙人掌的外形特征之后,我与学生一起探讨仙人掌适应沙漠环  相似文献   

13.
陈金明 《江苏教育》2005,(7B):35-36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颇受重视,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后的“回味”、“反思”却相对受冷落,这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乃至形成完善的个性心理特征都极为不利。反思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面对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萌发各种各样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15.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5课《框架结构》时,我一开始认为,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结构很简单,我按照某公司提供的配套材料来制作正方体框架,它提供了8根橡皮筋,12根竹棒,由于没有所需斜杆,制作完成的正方体框架,一点也承受不了重量。学生即使制作好以后,也没有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17.
18.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以优美的文笔,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过程。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习这一课的时候,石榴刚好已经成熟,课后又有模仿文中描写石榴味道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的练习,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先从实物入手,尝一尝、说一说,然后重点抓石榴的叶、花、果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词句描写突出这三方面特点的方法来理解全文,达到从生活走向书本再从书本走向生活的教学实践进程。教学活动按我预先设计的步…  相似文献   

19.
一、"摩擦"概念的引入 对于摩擦这一概念的引出,大多老师都凭借许多外部材料,如木块、砂纸等,让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运动推导出摩擦现象.虽说这也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但于学生而言,体会并不深刻.倘若换成学生自己两手之间的摩擦,那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此法让学生体会真切自然而又简捷方便.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