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屠城是人类战争中野蛮和暴力的集中体现。秦汉三国时期,随着人类战争残酷性的升级,屠城开始大量出现,但这一时期屠城的分布却极不平均,大体上和平年代屠城较少发生,动乱年代则较为多见。同后世的屠城相比,这一时期的屠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泄愤、报复或者掠夺城市的财富,仍然停留在低级野蛮的阶段。屠城方式上,除了纵兵抢掠外,还常配合火攻、水攻等方式,以增强屠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建设的一系列成就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出现和持续的基础。秦汉时期的陆路交通建设有其独特的特点:秦的陆路交通建设体现在以“线”为中心,完成了以驰道和直道为主的贯穿全国的交通线;两汉时则以“点”为中心,完成了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点线相结合便构成了秦汉时期迅捷的陆路交通体系,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稳固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汉帝国四百多年间一直存有食人现象,这种食人现象分为两种,即天灾性食人与人祸性食人.二者交替出现,是秦汉时期食人现象的新特点.通过对秦汉时期食人现象历史演变轨迹的梳理,人们可以认清当时食人现象的一些内容.为了食人惨剧不再重演,一方面应努力提高科技,发展经济,以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政府的组织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改善其行政能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那么食人惨剧或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在内地、匈奴、南越都存在着大规模的人殉现象。人殉风俗都局限于最高统治者适用,是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他人适用是违法的。是被视为有僭越企图的。在内地,这种风俗遭到了舆论的严重谴责。秦帝国之后,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毅然禁止了这种风俗。这是内地文化较边疆少数民族较为先进的一个代表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祭酒”在秦汉时期作为礼仪长期存在,在战国和西汉时期又以尊号的形式使用。王莽改制崇儒尚师,设九“祭酒”。“祭酒”随之成为王莽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均有设置。王莽“祭酒”官职的设立对东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东汉“祭酒”作为官职后缀涉及军政多个方面,既可是朝廷官职,也可为三公府吏。三国时代在东汉官制基础上,又设置了多个军职和行政“祭酒”。从先秦到三国时代“祭酒”从尊号转变为实际的官职,范围和职能也有大的变化,成为一个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7.
江南地区地处我国流量最大、河面最宽的最大河流———长江的中下游 ,并向浩瀚无边的太平洋敞开。自远古以来 ,水路交通发达便是这一地区的基本特色 ,与此相适应 ,其海上交通发展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到秦汉时期 ,其海上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形成了固定的交通路线及其港口。  相似文献   

8.
“秦汉隋唐现象”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从古以来,许多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对秦、汉、隋、唐的历史结局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秦汉隋唐现象”有帮助,但尚不深入。深入而言,“秦汉隋唐现象”的产生其实主要受四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四是秦、隋速亡的现实冲击与汉、唐统治集团史学自觉的双重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汉隋唐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殷周时代 ,一切学术都由统治者直接控制 ,史官之职也是世袭的 ,有着很高的地位和特质 ,所作之史书在一般人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信。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修史逐渐受到强暴势力的威胁 ,但仍有史官冒着生命危险修史的例子 ,涌现了一批像董狐、南史氏这样的“良史”。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史官屈从于强暴势力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趋于低落 ,同时史官本身也出现了许多缺陷和弱点。到战国中期 ,史官的地位已低落到世人羞而为之的地步。而伴随史官地位低落的 ,则是史官修史之风的败坏 ,强暴势力的因素越来越影响史官的修史。到西汉时 ,史官的地位已经低落到和倡优差不多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 ,江南地区的交通成为整个中原王朝交通体系与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类及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道路的管理也朝着日益规范和健全的方向发展 ,并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同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汉代"癃"的含义有六种:衰老病弱和衰老病弱的人、手足不便、驼背、废疾、已成丁而身材矮小者和小便不利。可以归纳为两类:衰老病弱者和残疾人。汉代继承了秦律减轻对残疾人处罚的精神,并扩大了对残疾人的优恤,给予免除本人和家属徭役、赐物等照顾。汉代思想家和政论家们将癃病的发生和国家治乱联系起来,救助癃者是汉代"仁政"和"德治"的表现,也是残疾人福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评点的商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祗,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祗。这种神祗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群组合成不同的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意象既来源于诗人深刻独异的感性经验,又来源于诗人内在精神的律动。因此:通过对诗歌意象空间的架构分析,既可以探明诗歌意象的衍化路径,又可以揭示诗歌意象与诗人生命本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汉代诗歌诗体的流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在诗歌结构上是空间的多变化,呈现出诗歌的一种空间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不断弘扬教义,宣传教理,在初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为以后佛教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太后临朝或太后干政的母后政治 ,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由于“汉家旧典 ,尊崇母氏”,因此汉代涉政母后较多 ,仅临朝称制者就有 9位。而且作为当时女性的精英 ,这些母后们尽管也有执政的失误 ,但她们大都年龄适宜 ,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因此能够在“主幼时艰”“皇统屡绝”的情况下 ,临危受命 ,举贤任能 ,为汉代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乡里是东汉豪族作为社会势力的根基所在,豪族通过长期对乡里宗族公共事务的主持和承担,在乡里形成了权威,进而取得了对乡里社会的支配权、实现了对乡众的超经济强制和地方官场的控制。豪族宗族组织在乡里发展势力的主要途径是在经济上靠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在政治上则是企图操纵地方官场。由此出现了豪族向官僚化和士族化演变的趋势.处于不同地位的豪族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了东汉乡里社会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本在对北宋三类语言材料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对北宋疑问语气词“麽”的用法进行了描写。章认为:a.至迟到北宋,“麽”已彻底、整体完成了虚化;b.在共有的语义功能范畴内,“麽”字句在与反复句的竞争中已占上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c.“麽”确实源于“无”,从北宋的“麽”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无”的语义特征对“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谏诤制度最为成熟的时期,一方面体现为,在历史时代的背景下以及统治者个人因素的作用下,谏诤制度逐渐趋于制度化;另一方面体现为,唐代的谏诤制度在总体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机构设置上的革新,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唐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工艺美术是对汉代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汉唐时期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