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2.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3.
古人作文,讲究直者婉之,枯者腴之,板者活之。意思是说要把文章的平直,干瘪、呆板之处,写的婉曲、丰满、灵活多变。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古代文家认为,能否恰当的运用那辗手法是个关键。譬如清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就直截了当地说:“题固蹙,而吾文乃甚舒长也;题固急,而吾文乃甚迁迟也;题固直,而吾文乃甚委折也;题固竭,而吾文  相似文献   

4.
"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出于刘熙载的《游艺约言》。饰者,《说文》释为"刷也",有修饰、装饰之意,此处是形容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这是一种叙事的真实,此意极合宝林先生所著《刘熙载书学研究》,蕴醇儒学问于大雅文章。 家。胡崇炜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书如其人,质朴中不  相似文献   

5.
张庆 《学语文》2014,(6):68-69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有着权威的论述。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简言之,"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件事。一、利用写作规律培养自能作文技能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作也不例外。“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严。”(包世臣《与杨季子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总序》中  相似文献   

7.
浮华褪尽,质朴照人,这就是黄厚江.本色,一如其其貌不扬,思想却深刻而精致,直抵语文教学的核心--"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不事修饰的表达,纯净的光芒令人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8.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语文之道》,其中一段令我记忆深刻:“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童年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则强调了积累之于表达的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积累之于气质的影响;‘杜氏使人灵秀’,强调了积累之于智力人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缓缓地流淌了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赞歌。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如水如云,质朴中显风采,真情潜藏于字里行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宋词填制多沾酒味,诸多作品乃于都市繁华酒楼之上、经由侑酒歌妓的演唱而流播四方.因而有宋一代的榷酒制度,对造成宋词的创作环境、描写对象、演唱曲调、传播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影响.这也形成了与上层士大夫典雅词作迥然异趣的香艳、婉媚、适俗、谐趣等市井创作风味,并且由此直接引导出词的"曲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春酒》一文选录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初读似乎无味,细细品味,发觉作者真可谓是一位调“酒”大师,用细腻、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首先,《春酒》体现出寄情于物、以物抒情之美。母亲酿造的八宝酒既是《春酒》一文的线索,也是童年、母爱、乡情的载体。琦君通过一杯春酒向我们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情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追忆之感、身在异国他乡的落寞情怀以“春酒”这一物象实体化,比直抒胸臆大声诉苦更能打动读者,这让人想到欧阳修所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的培养既靠写作,也靠修改。我国古代的写作教学,很重视作文修改,这里我想谈谈我国明末清初著名语文教学法家唐彪在他的著作《家塾教学法》——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语文教育专著中对文章修改的论述。首先,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唐彪说“文章全借改窜”,“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并举例说:“文章最难落笔便佳。如欧阳永叔为文,既成,书而粘之于壁,朝夕观览。有改而仅存其半者,有改而复改、与原本无一字存者。乃知文章全借改窜也。欧公尚然,人可以悟矣。”(《家塾教学法·读书…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乃千秋之伟业。幼儿师范教育与时俱进,幼儿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着力培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幼教人才,探寻幼教师资培养的新型模式,是我们幼师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素养之于人并非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精心培育,这是一个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在幼师开设《语文素养》这门课,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树人"。语文素养是形成幼师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同时也能锻造幼师生健康的人格,增进他们高尚的品行修为。而语文素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5.
"基础"乃万事之根本.无基础者,乃空中之楼,必将倾覆于轻微之动荡.小学语文是语言之基石,能力之基石.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试,语文教学成了"终日练",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将融情感、语感、文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语文课堂,学生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  相似文献   

16.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①莱辛所言“化美为媚”,就是中国的化静为动。在作品中如何化静为动来表现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31日,翻阅某报一位郭姓先生之《‘响屁’琐谈》,读之颇觉惊异。“响屁”之议,源自今年某省高考优秀作文《放屁的选择》,原文梗概为:屁分两种,一为响屁,殊不雅听。一为闷屁,虽无人知何人所放,然奇臭。乃有人将响屁憋成闷屁。接下来,文章从写实转入议论,把“放响屁”和敢于直言联系起来,有勇气向领导直言的,往往不受欢迎,而不敢直言的,也就是“放飞屁”者,却能明哲保身。作者主张,应该提倡放“响屁”,营造种直言无忌之风。这篇文章获得了高分。媒体公布之后,备受多方称赞。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什么?     
教材即教本,乃课程实施之所本。就一般语文教师而言,据"材"施教,能不偏不倚,有法有方,就可谓优秀。足以见出教材之于语文教育有多么重要。但现实看,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虽有"一标多本"原则,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还是差不多面孔。语文老师和学生不满意、不喜欢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语文,精神之家园也。“人有人样子,文有文样子”,学生,诗性文质,乃为书生也。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学语文!“精神滋养”是语言学习的宽度,“书生意气”是语文学习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徐文长传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①,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②。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而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③,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