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教师远远地大吼一声,看到学生松开了,就算了。另一个教师却走上前去,分别询问。前者认为,打架停止了,就没事了。他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后者认为,学生决不会无缘无故打架。他注意了事物的本质。 (二)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常常答  相似文献   

2.
三顾茅庐     
上回说到刘备从曹操眼皮下顺利逃脱,如今他逃到了荆州,投靠刘表。眼看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自己却无所作为,心情极度郁闷。  相似文献   

3.
刘备,作为三国鼎立三足之一的开山鼻祖、他于荆州驰骋了近二十余年,对于他的失误,学者多指责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和关羽的麻痹:而刘备身为统帅却不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指挥若定、严以律己、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他的举手投足,顾盼谈笑,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着每一次战斗。可是,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常常为刘备所累。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小说为了冲淡刘备的“枭雄”色彩,常常让孔明来作恶人,而让刘备来作好人。结果往往是刘备实际上做了“枭雄”该做的事,而孔明却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庞统考论     
庞统为荆州名士,曾先后在刘表、周瑜手下任职,投奔刘备集团较晚。后来他成为刘备主要谋士之一,并在取益州问题上打消了刘备的一些顾虑。其后他随刘备入益州,并为刘备夺取该州献计献策。庞统还表现出为刘备尽忠甚至不惜牺牲的一面,他在率众攻城时遇害。庞统有知人之才,善于品评人物,并曾向刘备举荐彭羕等。庞统与法正可说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谋士,他是有谋略且有德可称者。  相似文献   

7.
刘备出身并非平常百姓人家,武艺也是半瓶子醋,可却学到了厉害的用人之道。具有如来佛长相的刘备,一生怒有几次,可"冲冠一怒为兄弟"成了他"匡复汉室"途中的最后一怒。  相似文献   

8.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几次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  相似文献   

9.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说曹操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把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几个著名的人物比一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曹操曾收留过刘备,也曾收留过关羽,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明知对方是英雄却能惺惺相惜,确非易事。刘备呢?在曹操显达于自己时也未曾识得他是英雄,更不用说为对方做些什么了。再就是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实干家,他曾行刺董卓,聚集诸侯付伐董卓,平袁术,灭袁绍。这类事情刘备一件也没有做过。并且,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刘备却看不出有什么军事才能,最后还败亡于军事。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  相似文献   

11.
三顾茅庐     
宋明明 《小朋友》2004,(2):2004
官渡大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但刘备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想找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做助手。他打听到隆中地方有个叫诸葛亮、号卧龙的人,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了不起人物。刘备叫谋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来。”刘备听了,觉得有理,马上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一个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我们专门来拜访诸葛先生。”童子说:“先生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三五天,十几天都有可能。”刘备很失望。回家途中,刘备看见一个…  相似文献   

12.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象。其神秘性主要表现在:方得刘备的重用却离开刘备而进曹营、在其母因反对他进曹营而自尽后却长留曹营、既长留曹营又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等情节之中。要揭开这一神秘色彩,必须剖析徐庶进曹营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3.
曹操的笑     
"与我水火不容者,操也。"刘备这话我很认同。刘备善以哭治将,而曹操却截然不同,他善用"笑"。 世人皆谓曹操"治世之能臣,  相似文献   

14.
三国英雄论     
曹简评操和刘备是三国时代的乱世枭雄。现在人们都认为曹操是阴谋篡位的奸雄,而刘备是汉室的忠臣。我却不这么认为。表面看来,刘备忠于汉室,没有丝毫的称王称帝之欲。其实,只是刘备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当皇帝的想法他是早就有了。他儿子中有两个,一个名封,另一个名禅,合起来为封禅,即天子祭天地之礼,可见他念念不忘此类事,心底里想什么不是昭然若揭了吗?他在称帝时再三推让,这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而曹操才是真正没有做皇帝这样的想法。他当时的实力已经足以称帝,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真正篡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丕篡位称帝后,追封曹操…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16.
“老师,高文珂(化名)又打架了!”班长跑到办公室来喊我。 这个高文珂,别看名字文静、高雅,可却长得人高马大,是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他依仗高大的身材,经常和同学打架。批评、谈话等办法,我都用过,可任你苦口婆心,愣是没有任何效果。这不,他又打架了。我气不打一处来,风风火火地来到教室,被他打的还是一个女生,正趴在课桌上哭个不停,  相似文献   

17.
论曹操     
论曹操,无非就两种,喜欢他的就说是能臣,不喜欢的就说是奸雄,可能与其子曹丕篡位有关,也可能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但因此就说他奸,未免有些委屈了他。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否定了无数三国人物,唯指着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其实高看了刘备,只有这位擒吕布,平袁绍,灭刘表的曹操才更胜一筹。在当时的三国时期,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马背上,而曹操那样驰骋沙场,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恐怕是寥寥无几。当时曹操却不想  相似文献   

18.
相传,刘备率领关羽和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方得相见。相见时,孔明提出一个条件,要刘、关、张与他对哑对,如果对得上,他才答应出山。 刘备和关羽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怕对不上,正犹豫之间,猛张飞却上前大胆应对。只见诸葛亮用手指天,猛张飞就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张飞却伸出三个指头;诸葛亮又拍三下掌,张飞一见就连拍九下掌;诸葛亮又用手在胸腹前画了一个圆圈,张飞却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袖筒。哑对到此结束,诸葛亮与张飞相视大笑,弄得刘备和关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十分满意这次哑对,欣然同意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和关…  相似文献   

19.
星期二 课间操的时候大狼又打架了,还好没有被班主任老师看到。 我问大狼为什么打架,他气呼呼地说,外班有个小子居然说中国没法待了,还说自己上完小学就要去美国念中学。  相似文献   

20.
桃园结义     
上了高中,张飞就渐渐郁闷起来了。可是刘备不同,刘备虽然成绩并没有多大进步,却春风满面,浑身都是名牌,头发油亮油亮的,每次穿过校园都昂首挺胸,学校里每个老师,尤其是女老师,亲切地说,小刘,上学了啊,小刘,放学了啊。有一次,关羽和张飞还看见校长的太太抚摸着刘备的头发说,小刘下次让你妈到我家来玩啊。刘备越来越得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