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玉保  周瑜 《学语文》2012,(5):59-60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名1.人的品质:一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  相似文献   

2.
释《释“相”》之“相”村野董秋成同志的《释“相”》(载《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9期)在大略地介绍了“相”的训诂情况后,着重分析了“相”在初中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对初中语文教师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文章在谈到称代性(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25日第8版《前村除霸》一文中配有几幅照片,其中一幅照片里笔直地站着以山西平陆县常乐镇前村原村长裴安军为首的8位罪犯,右下角有“罪犯伏法”4个字。可是,我读来读去,发现文章中竟无一人“伏法”。何谓“伏法”?《现代汉语词典》释:“(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1996年修订本第385页)《辞海》亦释:’‘因犯法而被处死刑。”(198年版缩印本第245页)由此可见,“伏法”是罪犯被判处最严厉的刑罚——剥夺生命。可是,文中并未说这些罪犯中有人被判处死刑或与此意思相同的话,首犯裴安军判处…  相似文献   

4.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6.
(一)“佩”当是“佩剑”之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新课标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2)将这两句诗注作:“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以“佩带”释此“佩”,大误。  相似文献   

7.
下面两个句子,都出自国家级报纸(圆点为笔者所加):1.他的心砰砰直跳,屏住呼吸,仔细看着眼前的一株灵芝……(《中国青年报》1998年6月5日第4版:皓月《灵芝草》)2.拨看树心(我)心砰砰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那里抱心的一团就是一朵含苞的铁树花。(《人民日报》1998年6月6日第6版:许谋清《铁树花》)加点的“砰”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释:“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一的一声,木板倒了。”(199年版修订本第960页)。但是,上述句中的“砰砰”并不是这种用法,而是表人心跳的声音,可见它用错了,而应用“怦怦”。《…  相似文献   

8.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有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1.人的品质:~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后者虽然多出了一个义项。但第二个义项并不常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很少用,多见于古白话中。  相似文献   

9.
也释“瞿然”□何铭推测文言词语的意义,一须训诂有据,一须切合语境。《“瞿然”异议》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2期,下简称《异议》)认为,《左忠毅公逸事》中“公瞿然注视”一语之“瞿然”,当“释作‘喜貌’为妥帖”。观点新则新矣,于词义、文意、情...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卜简称《记》)中之“越明年”,中学教材及流行注本均理解为“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沈蘅仲先生认为,“‘越明年’应理解为第三年,即庆历六年”,“此说较胜”(《知困录》337页)。笔者认为,沈先生之说极有见地。兹详申其说。“越明年”之“明年”何解?《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即“第二年”,殆无疑义。确定“越明年”的意义,关键在对“越”字的理解上。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训《尚书·召浩》之“越六日”云:“越,犹‘及’也。”释“越明年”之“越”作“到”,主要…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备《马说》一课时,发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2002年版)第202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一句中的“祗”与教材中的“祗”不同。翻看2007年版教参,这个句子仍没有改动。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版,以下无特殊注明均出自该词典)。  相似文献   

12.
说“有国有家者”之“有”西宁市昆仑中学李苏丽“有国有家者”语见《〈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1997年6月印刷),课本对该句有注释,为:“指国君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其中对“有”字未单独加注。学生去翻释这句话时,参照...  相似文献   

13.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4.
陈丽君 《语文知识》2006,(11):32-32
“觊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王力《古汉语词典》释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所引例子为:“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群凶觊觎,分裂诸夏,率土之民,朕无获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可见,“觊觎”是一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在1993年撰文提出“”是商人以鸟为图腾的族徽标志(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试论“妾”在商代的社会地位位》)。因不是文章重点而未及展开,现细说如下,求方家指正。 一、商之族源及其图腾信仰要说商以“”为族徽,得先从商之族源说起。郭沫若在《释支干》一文中说: 商之年代未可塙知,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真本《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纣之灭约在公元前一千一二百年代,盘庚迁殷则当在公元前一千八九百年。盘庚仅当殷之中叶,其前尚有若干代之先公先王。历代之史乘如是,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初中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49页)对商鞅之死的描述是:“……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78页)亦持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2009,34(3):69-69
本刊接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通知:“贵刊《生物学教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之教育类‘核心期刊’。”特此通知。  相似文献   

19.
在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之《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43页(2013年版)中有这样的表述:“法国于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而在《教材完全解读: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后雄主编,2013年版)一书中却有如下所示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20.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