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上公开课和听公开课是教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语文教改声势的高涨,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公开课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由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到多媒体走向课堂,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3.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6.
师世伟 《云南教育》2005,(32):28-29
不久前,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感触颇多。于老师清新自然的教法,扎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对我们来说。指导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刊登了张斗和老师的文章:《对联热的冷思考》。笔者品读再三,心有戚戚焉。同时,对张文关于对联知识的阐述,略有存疑,提出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9.
师蕾 《教育文汇》2005,(5):20-21
讲的少的是好老师,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老师?“少讲”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自提出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圭臬。不可否认,“少讲”教学思想的提出,对于解放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盲目地、过分地强调少讲,并以“少讲”的尺度一刀切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让广大老师谈“多讲”而色变,望“多讲”而却步。  相似文献   

10.
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地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做什么样的加法?是像窦老师一样组织阅读主题,把课堂内容拓展到课外空间?还是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进行挖掘?笔者不敢妄言,就语义课应该“加什么”和“如何加”的问题与窦桂梅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丁梅红 《考试周刊》2010,(11):58-58
我有幸参加了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上,我听到的第一节课是来自台湾的吴淑芬老师执教的《两兄弟》(托尔斯泰),教学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把‘立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们就不会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了.语文课堂就不会有那么多误区了。”这是《语文课堂为何误区重重》(《语文学习》2010年第4期)一文的结论。面对这样一个貌似正确的结论,我实在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3.
拓展较多的语文课不一定是有深度的语文课,教师引经据典讲解深入的语文课也不一定是有深度的语文课.文章结合具体课例阐述了这样一些观点:有问题生成的语文课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语文课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由浅入深、层次清晰的语文课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拓展自然适度的语文课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放学前,语文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蒜头,要同学们回家栽到盆子里,每周观察一次蒜头的变化,一个月后,到班级汇报蒜头的成长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最近拜读了刘卫锋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0期上的一篇文章——《风景的再造》,笔者也曾经多次执教《泊船瓜洲》,有一些相左的看法请教。首先,刘老师将《泊船瓜洲》纳入王安石晚年罢相闲住金陵的创作范畴,是“诗风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6.
1 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才不会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关注,才更加地自信勇敢……老师,谢谢您!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结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却有不少老师予以轻视,他们往往采取结合板书、以千篇一律的语言如“今天我们学习了……”“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希望同学们……”等走走过场,显得枯燥无味。其实老师完全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结尾方式。下面,是我的点滴之见,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有必要在高中学语文吗?"   这是一位网友的一篇帖子的标题,这篇帖子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回想起来,一直觉得很奇怪.高中三年,我几乎没有好好上过一堂语文课,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和小说一起度过的,是那种被语文老师认为无药可救的那种.……  相似文献   

19.
读了《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1期张克昌老师《早应退出教材的两篇章》一,为张老师直言自己的观点而敬佩,但是对张老师阐述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以下就中的观点阐述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钟玉兵 《成才之路》2010,(25):I0008-I0008
我刚工作时,喜欢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头头是道地分析。那时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教师要讲得清楚、分析到位。但我发现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十分低下。后来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的讲解太枯燥了.整堂课都是分析,总有记不完的笔记和练习。有时问题一出,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您已给出了答案,有时.我们认为我们的答案与您的差不多。但您也非要我们把您的答案记录下来……”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这种把文章割裂得支离破碎的语文课,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