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玲萍 《考试周刊》2014,(19):40-41
习作是人们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实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习作的过程是人们展示生命的原生态,进行生命独立的过程,也是心灵对话的过程,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其归结点应从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从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的回归的角度思考,绝不能把写作只建立在"写"的层面,而应把它看成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让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习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进行的实际教育活动;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从事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即一门学科。"5.12地震"后,"生命"和"生命教育"成为了全民头脑中的"日常词汇"和"关键词",不管是灾后心理辅导与生命重建,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管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公共化,还是祭祀礼仪慎终追远的自觉化,不管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还是对老年人健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它不只是为了传承文化、发展潜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不断彰显人的生命价值,让生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理应以促进"人"的生命成长为宗旨,充分尊重和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和  相似文献   

5.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 M.D)的意义治疗理论针对的是人缺失"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问题,其核心是启发人们亲自发现生命的意义。该理论强调人寻求意义的必要性、紧迫性、优先性。我们根据意义治疗理论可知,人必然首先是自身生命意义的寻求者。有鉴于此,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帮助者。事实上,大学教师正是在帮助学生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使自身生命的意义得以发现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论生命与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雪 《教育导刊》2002,(5):8-11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曰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教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教学价值的又一诠释,人们希冀从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出发,引发教学中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改变"知识本位"价值观对人的割裂状态。但是生命化教学价值观在实践中遭遇了现实困境,本文对其实践现状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探寻出一定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人类的发展为个体生命实现自己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活动,应该引导"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认识"所是"与"所能是"的自己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生命成长是自己的生命潜能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包括实现"生命所是的自己"和"生命所能是的自己"。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0-17
唐君毅意义世界中的"人"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心灵""生命""存在"三个概念结合起来,共同揭示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内涵是在永恒的现实经验历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成就了人的意义性生存方式,并在意义世界中,"心灵""生命""存在"获得了实在的内涵,可以被人们完整地理解或把握。唐君毅认为,"心灵""生命""存在"三者不能被"悬空孤提",否则人们将难免陷于意义的"无明"之中。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最真切的意义和最本质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名学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课堂"评价就是在这一理念引领之下,依据教学目标对"生命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深化"生命课堂"改革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生命课堂"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2.
唐利平 《贵州教育》2013,(18):43-45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从机械观转变为生态观,而这种生态观的影响逐渐延伸到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领域问题的革命。教育始终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所以课堂应真正成为生命发展的摇篮。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秉持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自东之先秦、西之古希腊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理解文本中的真理,就必须将"人与书"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现的.在书本出现之前,真理不在"写"而在"说"和"做",真理在言传身教中显见和绵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的语境中"传""说".然而,书本出、"大伪"现,真理由生命之动进入了生命之静,真理沉睡甚至冻结在了书本的世界里.真理须通过对话方能唤醒其灵动真实的生命之光.人之复归生命需要吸氧,真理之恢复灵气需要进入对话.  相似文献   

15.
乌蒙高地彝族家屋的建房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空间观念,表达了彝族的"洁净与肮脏"、"男人与女人"、"内与外"、"长与幼"等"人观"与社会秩序。彝族将家屋视为具有生命的身体,不同家屋空间是社会化的文化秩序,体现了彝族具体而微的的表征系统和"人观",从而建立社会的根基——"家"。乌蒙高地彝族房屋的建筑过程和空间秩序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和灵魂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险峰,散发出诱人的光辉,吸引着你徒步向上攀登……"看完了《热爱生命》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这样一句话。在生命的攀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知疲惫  相似文献   

17.
春天     
季节,是古往今来诗人最喜欢歌咏的主题之一,随便翻开一位诗人的诗集,未曾歌咏"季节"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倒不是四季非诗人们歌咏不可,而是因为季节在自然生命轮回中最为常见,普通人与非普通人的感受都尤为深刻。同时,在诗人眼里,春、夏、秋、冬四季也是最易"焕发"诗意的,春天万物复始,生命轮长,在这样的季节最容易产生对生命的赞叹,因此春天是诗人永远抒写的主题;夏天事物昌旺,意气风发,是人、事与生命最为强盛时期,其寓意自然不言而喻;秋天瓜熟蒂落,人肥马膘,又与人们繁荣昌盛的渴望不谋而合,所以也是极易触动人们心弦的;稍显萧瑟的是冬天,这是自然生命最为疲惫的时期,也是人们最容易感伤与沮丧的时候。然而,人们又喜爱联想,人们越是在萧萧的寒风中,越是会激发出"冬天就要走了,春天不会远"的意志感叹,由此就有诗人雪莱"冬天就要过去,春天还会远吗"的吟诵。生命轮转,无有止境。诗人们的歌咏,也没闲着!此次辑选的和季节有关的诗,精悍短小,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是个性的"我"在审美中的自我生成。艺术集中、鲜明、强烈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深度和创造性的生命,艺术是人类超越意识的体现,是生命的形式。对艺术的体味与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在将玄奘取经的历史事实不断神化、玄化的过程中,历经几代积累成型的小说。小说最终以幻的形态稳定下来,在神奇幻想的取经故事中,作者希望通过人物和他们的经历宣扬一种"三教合一"的心学理念,但由于《西游记》是长期积累型的作品,所以,许多故事情节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人们的更广泛的意志想法,使其内涵变得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取经故事中部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探讨取经故事中体现的生命过程的内涵,即人在一生之中对个体生命过程的关注和珍惜,以及渴望生命延续的理想和对高尚精神不朽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