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灵州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清楚地看到,五代时期。灵州为中西交通的必由之地,在中西交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区大动荡、大分裂、朝代更替频繁时,灵州地处西北,民族杂居,人缘复杂,但能始终不变地发挥着畅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这是难能的,为说明这一点,拟对五代时期的灵州作如下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二、五代时期中西交通路线的考证五代时期,除人们所讲的五代十国而外,还有许多小的政权和王国。李茂贞建立的岐国小王朝即其一也。李茂贞系李唐王朝的旧臣,在光启三年(887年)率军攻灭李昌符后,遂据风翔。朱温  相似文献   

3.
试论甘州回鹘和北宋王朝的交通孙修身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其时在河西走廊尚存有甘州回鹘、凉州六谷部、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等。其中除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是宋朝的羁縻州县外,余者都是独立的政权。同北宋王朝有着友好的关系。甘州回鹘...  相似文献   

4.
回鹘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居于漠北,曾建立过强大的汗国,9世纪中叶,在外侵、内讧和自然灾害的交逼下,汗国灭亡,部族分为数支西迁,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建立以甘州为中心的政权,史称甘州回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和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大批的敦煌遗书相继出土、刊布和研究,为探讨古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对一些长期已成定论的历史问题重新讨论。本文即拟根据敦煌石窟、遗书的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对学者们争议较多的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可汗卒立世次略作考证。不当之处,敬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公元840年,雄据漠北的强大回鹘汗国,由于天灾人祸,内部变乱,终于被黠戛斯人攻灭;部众四散逃走,其中的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与贞观六年(632)和武后延载元年(694)即迁入此地的回鹘部众结合在一起,先依附于吐蕃;公元848年后又归属张仪潮的归义军。到唐末五代,“中原多故,王命不及,甘州为回鹘所并,归义诸城多没。”一个以甘州为中心的控制部分河西地区的回鹘政权——史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以  相似文献   

6.
甘州回鹘漫谈牛新军唐文宗时期,漠北回鹘由于内乱外患,再加上天灾,不得不四处逃散。经过一番动荡后,终于在河西与西域建立了几个分散的回鹘政权,其中就有甘州回鹘国。“初,回鹘西奔,种族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也”(《宋史·...  相似文献   

7.
回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两晋以后,又称敕勒或铁勒。北魏时,铁勒族的一支袁纥,入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击破东突厥,建立起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接中原,北抵色楞格河的庞大汗国。后自请于唐,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曾雄踞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天灾人祸的层迭打击下瓦解,部众四散迁  相似文献   

8.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甘州回鹘汗国的建立,发展及其重大影响,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近年来,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唯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至今尚未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敦煌文书,就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谈些微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内迁的回鹘──兼论甘州回鹘的渊源刘再聪回鹘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接触甚为密切,曾有大量的部族内迁,在内地偏北地区放牧居住、繁衍生息。通过与中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生...  相似文献   

11.
归义军与周边关系研究是史学界研究归义军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与甘州回鹘间的关系亦是研究重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主要着笔于对二者关系的分析,而对造成其微妙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的论述较少。本文将以张承奉、曹议金政权与甘州回鹘间的战争结果为研究对象,探讨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和亲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瓜沙曹氏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并就甘沙间两次和亲的背景、时间、对象、影响及相关的甘州可汗世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我们对沙州归义军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特别是基本搞清了历任节度使的年代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随着伯希和所获敦煌写本的全部公布,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归义军史资料,因而澄清一些归义军史上阴晦不明的政治事件逐渐有了可能。本文是继拙稿《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之后,在这方面的又一努力,错误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布局现在国内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908年张氏政权灭亡开始,河西已实际统一于甘州回鹘政权,归义军瓜沙曹氏政权不过是甘州回鹘的附属政权而已;另一种意见认为甘州回鹘始终未能统一河西,只是符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弱肉强食的场所。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甘州回鹘政权的过程中,对于公元840年以前陆续迁入河西的回鹘所起的作用,一向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近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有所重视,其中有的研究者把这种作用概括为:给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向河西迁徒的回鹘找到立足之地的“铺道者”作用。但这似乎仍不能充分揭示和肯定原居河西的回鹘,在建立甘州政权中所起的奠定基础和主体作用。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乾符二年(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唐中和四年(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于光化三年(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元9──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曾并行使用过两种书面语言,这就是回鹘文献语言和喀喇汗王朝文献语言。回鹘文献语言是通行于高昌回鹘汗国的书面文学语言,又称北部回鹘语;喀喇汗王朝文献语言则是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通行于喀喇汗王朝的书面文献语言,又称之为南部回鹘语。两种文献语言在通行范围上虽然有南北之分,但是基本的特点是相同一致的,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只是回鹘语的两种书面语言变体而已。但是,由于两个王朝长期的宗教对立,使得彼此的语言交流时常中断,加之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南北两地的回鹘书面语又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