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猜山水     
猜山水纪凯什么山水能听看?什么山水墙上挂?什么山水家里摆?什么山水册里插?电视山水能听看,国画山水墙上挂;盆景山水家里摆,邮票山水册里插猜山水@纪凯...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的概念,可分广狭二义。狭义的山水诗,乃诗人在描写山水景物中,集中体现其对山水自然景物之美的赞叹欣赏情感的诗,这类诗作甚少。大量的山水诗属广义的山水诗,即诗人在新临山水的过程中,将自然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体现诗人思想情感且山水景物描写应占诗的篇幅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3.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两大系统,而山水游记则是山水散文的一大主干。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体,有它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而成熟后的山水游记,在不同的时代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禅意并非新论了,但是禅意怎样参与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却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王维多年虔心信佛的佛学修养和宗教兴趣禅化了他的艺术心灵和艺术感觉,他又常在山水田园中进行习静悟禅的宗教实践,使他具备了融山水禅入山水田园诗的主客观条件。王维在山水田园中的禅定修练使他的诗具有了静穆情调,其禅意修练则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了景物在静穆中迁流不息为特色的意象,从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既静穆宁谧而自然生命又变动不居,具有了出神入化的特殊意境。其山水田园诗的奥秘在于:定、慧境界既是禅意境界,又是诗意境界,王维通过定、慧境界使禅意转化为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构成。  相似文献   

5.
山水     
张栩越 《新读写》2011,(3):33-33
我没有游览过很多山水,最多也就看过不少描写山水的文章。我发现,不少文入墨客都喜欢寄情于山水,仿佛山水也会随着自己的情感而或喜或悲。难道就能够随便赋予山水感情吗?我认为,山水的存在,就是让人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克制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郦道元全面清理并继承了前人有关山水审美的成果,在理论上肯定了山水审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第二,酃道元不是孤立地描写山水,而是将其放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加以表现,在自然景观中往往有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第三,《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  相似文献   

8.
唐宋山水游记以柳宗元、苏武、陆游为代表。柳宗元为中国文学史公认的山水游记开山之祖,他再现山水胜景;苏轼则淡化自然山水,强调表现自我感受;而陆游的山水游记则处处留连的是一系列浸透文化意识的人文景观。唐宋山水游记的这三种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可以发现:《诗经》多以山水量物作比兴这背景材料,景真实而语简朴;《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情景交融较少;《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入世道路之艰难,情景交融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用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倚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诗经》的山水描写作一个系统的理解用文化的,地理的,自然的,心理的视角来作现代的揣测,从而使之更接近于作品本身,抛弃种种附会言说,文章仅做了点浅尝辄止的发掘,万物有灵观念下山水崇拜的遗存,寓志情于山水并焕发国家意识,道德化,秩序化山水并将山水客观自然化,重实用,轻审美的意识共同构成了周人的山水认识观念系统,而正是劳动生活,地理面貌,自然现象等诸因素的外在影响共同衍生孕育了这些观念并使之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山水·园林·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运用系统论观点结合焦作实际,阐述实践山水园林城市应注意的基本问题,针对性地解析山水、园林、城市的特征与概念,以及山水园林城市的内涵,可以避免构建山水园林城市活动中的教条主义,较好地解决城市功能发挥、健全生态机能与城市历史化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喜山水、游山水、写山水,形成了特有的山水观。他的山水观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道德层面、自然层面和人格层面。山水观形成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他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个性修养。这一切都可以从柳宗元的山水学中去理解、把握、窥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山水散文略论--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小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和以南朝山水书札为代表的南北朝山水散文。作为山水散文发展之初的重要作品,在山水审美观念、山水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前代山水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山水学在中国古代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中国山水学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人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关系密切,可以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中国山水学发达之酵母。而中国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隐逸情结则与最纯净的山水学一拍即合,隐逸情结对中国山水学的发达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山水学的发达兴盛原因众多,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是其中最趋本源的两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使山水——这一自然永久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文人置身山水,纵情山水,寄意山水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山水诗篇。魏晋南朝是一个政权交替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无限生机与力量的时代。山水诗正是在这一时期初露锋芒,其中以“大小谢”最富代表性。本文从宏观上追溯了魏晋南朝山水观的形成与发展,从微观上剖析了魏晋南朝山水诗的特点及意义,以探求它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山水田园诗兼融画法乐理,有独特的意境,语言精工,后人誉为“诗中有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章分析介绍了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山居秋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表现自然美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山水审美观:作者审视山水的兴趣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其指归在于透过自然美最探索深含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谛。在鉴赏描写山水的古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体悟文本辞彩的优美,更应体会作者表达的无限情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山水的不同审美层次,窥探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审美境界,并试图解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这一核心议题。这一过程包括感悟自然山水的感性、品悟人文山水的知性及体悟精神山水的灵性。融感性、知性、灵性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审美教学应包含感悟、品悟、体悟,甚至是顿悟这一由感性到知性,最终达到精神愉悦的思维启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