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现实践活动在本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历史与社会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与社会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再首先强调教师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5.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融进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小学数学的教学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社会生活既是课程的源泉,也是课程的归宿,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成了历史与社会教  相似文献   

7.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把“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课程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老师从现在起就要应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彼得&#183;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运用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 ,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和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全员和全程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由于与高中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且有助于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入手,重点探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问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设计思路由以“认识社会”为主线,转变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该转变强调了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知识、能力是在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新课程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课程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他们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建莲 《成才之路》2009,(12):55-56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应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倡导“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它既是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制度等社会问题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常识及其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在残疾人职业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务必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细化教学过程,合理教学评价,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的行为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及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亟需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化学与人类的生命活动、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国防、高新科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使下一代乃至下几代人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全面提高公民素养.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呢?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要强调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打破书本与实际生活的界限,要带给学生活生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建构活动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并且教学应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以现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反观生活教育理论,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的价值.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为此,追求试题情景的真实性.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也就成了新课程高考的“新宠”。无机化工题就是在新课程高考命题示范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选择现成的或自我编制的数学学习材料”,以便“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自主探索并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