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习观是研究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历史上四种基本课程知识观流派的分析表明:课程知识学习的重点、形式、过程、类型是不断转移的,这种转移预示着课程知识学习观的发展正走上人化、理解、批判和创新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教育“四流派”为个案,以价值观演变为主线是开展课程知识研究的一种重要策略。实用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课程知识观流派都从自己的时代出发阐明了他们在课程知识领域的价值所向。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社会事件是决定人们对课程知识价值定位的诱因和关键;日益多元化是课程知识价值抉择的大势所趋;对民主化社会的执着追求主导着课程知识价值论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万伟 《教育科学》2003,19(1):29-3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以知识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内容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7.
一、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指的是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正如利奥塔指出的:当社会进入众所周知的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时期,知识的状况被改变了。利奥塔用后现代知识来表述这种新的知识状况,目前关于后现代的理论在学术界是错综复杂,褒贬不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思潮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课程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知识本身变化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变革出发,对知识概念和知识观界定的多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型关照下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相关调整,以期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以高度的适切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通”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西方知识观经历了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认识论、从知识认识论向知识价值论的两次重大转变,其中每一次转变都对教师知识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让人更深入地认识教师实践知识的本质,而且使人更明确教师实践知识的价值取向,即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取向,以教师反思为动力的取向,以探寻实践知识的意义为根本目的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问题是一个具有根基性、前提性的重要理论问题。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此问题作了多维透视,主要表现为基于哲学知识论的研究、教育学视角的研究、知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等。不同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课程改革知识观的认识。对此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研究的问题域,从单纯思考知识观的本体论解答转向教育中知识之于人的"意义阐释"。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教育实践中本真存在的知识观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是教育设计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影响、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经充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从探讨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观点入手,从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角度,讨论了现代教育在后现代知识观下的转变,即:现代教育走入“后现代知识观”。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观与教育观、教育实习观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和实习观,静态知识观追求"先在本质"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从理论到实践简单输出的教育实习模式;与之相对立的动态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人与知识的关系,受动态知识观影响必然选择突出理论——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的教育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知识观历来把知识仅仅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静态认识成果。由于这种成果性知识并不具备充分的创造价值,结果便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创造力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破除传统的静态成果知识观,树立一种全新的动态过程知识观,即把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使知识本身具备充分的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dimension-in-one" objectives in the new curriculums has changed the "knowledge-centered" objective model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llabuses. This change will cau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learning ideology, i.e. from stressing the expli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to concerning the value of tacit knowledge. In retu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learning ideology will shed great influence on teaching processes, learning styles and assessing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7.
个体知识观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的形成是伴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反省思维能力的增长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个体知识活动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个体知识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前意识、萌芽到确立并走向定型的发展阶段。学生知识观的培养对于其学习、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斯宾塞认为知识选择应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并以“完满生活的预备”为尺度,指出知识具有比较价值,进而得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他不仅点题,更在于破题,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知识选择问题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