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原有研究基础上 ,本文有新的进展。认为 :本区楼燕居留期 90天 ,在空中飞翔交配 ,产第一枚卵后雌鸟坐巢孵卵 ,孵化期 2 1天 ,育雏期 30天 ,孵化率≥ 75 % ,雌雄共同育雏 ,雏鸟成活率 1 0 0 %。主食蚂蚁 ,楼房结构影响其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的“戚继光”(李宗伦饰)在引用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两句名诗“战士军前多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将这首诗的题目中的“燕”读作了 yàn,听了觉得很别扭。“燕”是个多音多义字,念yàn 时,通常指一种鸟名,如燕子、燕雀,古时还通“宴”字,如燕居,燕乐;念 yān 时,多作地名解,指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4.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是著名的益鸟和吉祥鸟。本文对金腰燕的营巢、孵卵、育雏等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初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金腰燕某些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如何更好地保护金腰燕和吸引金腰燕前来营巢栖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春,桃红柳舞,莺飞草长,的确美不胜枚。于是想起一个与燕子有关的故事。也是春天。也是桃红柳绿时。一群燕子飞了回来,在一家依山而建的旅店住了下来,眼见活泼的燕子穿梭往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家族”当中,有一个个子最小,声音最甜,最爱蹦蹦跳跳,也最像小孩儿的节目主持人,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叫她“金龟子”。我不说,大家都会明白,她呀,就是——刘纯燕。刘纯燕小时候最响亮的外号叫“喳喳燕”。她到哪儿都像喜鹊一样,给大家带来欢乐。她考“银河”的时候,是同伴的妈妈领着去的。那时候,她唱歌老是走调,可她就天天练。她跟同伴一块儿改了一个歌叫《春天来了》,长大后还在《同一首歌》里唱了这歌呢。还好,这回没走调。她说她为了唱时不走调,练了好长好长时间。你说,她辛苦不辛苦?“金龟子”小时…  相似文献   

7.
英美人见面,不像中国人问对方吃了饭没有,而是经常谈天气。西方人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私事,而天气则是与人人有关的,谈谈无妨,所以人人谈,天天谈。谈天气离不开谈"雨",英语中有许多"雨"词和"雨"句。  相似文献   

8.
“燕”化的内涵丰富隽永,源远流长。历代人欣然命笔,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咏燕名篇,为中国传统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  相似文献   

10.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  相似文献   

11.
“燕”文化的内涵丰富隽永 ,源远流长。历代文人欣然命笔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咏燕名篇 ,为中国传统文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在古籍研究中,对是否存在错简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不仅因其对正确解读文本关系重大,且求证极难。《燕燕》的前三章并不能独立成诗,它与末章是一脉贯通、前呼后应、不容分割的艺术生命体,合则神完意足,离则彼此俱残。根本不存在“误合”、“错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北小鲵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4-10月对东北小鲵的调查,实验结果表明,每年4月中旬至下旬为出蛰期,9月底至10月初为入蛰期。性成熟时体长雄性90mm以上,雌性86mm以上。孵化期14-2l天,孵化率为94.37%,孵化起点温度为4.137℃。孵化有效积温为196.0784日度;变态期为85-94天,变态率为97.26%。  相似文献   

14.
"燕"和"雁"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读音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古诗词默写中常将其混淆,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两字呢?  相似文献   

15.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雁”和“燕”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记硬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冰糖雨”     
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突然变得很热,一会儿,天空暗(an)了下来,还刮(gua)起了一阵狂(kuang)风,我背着书包飞快地跑回家,刚放下书包,就听见“噼(pi)啪(pa)、噼啪”的响声,我往窗外一看,咦?一块块亮晶晶、圆滚滚的“冰糖”从天上掉了下来,有的蹦(beng)着、跳  相似文献   

17.
正雨,是大地的变奏曲,雷声打着什么样的鼓点,雨水就会伴着这忽急忽缓的节奏表演不同的舞蹈。演出即将开始,瞧,小朋友们都记录下了这"演出"的盛况——只见一片片黑压压的乌云快速地从北向南飘移,我感觉脚下的大地都要跟着旋转起来了。忽然,一道金色的闪电划破天空,似乎要把天幕撕成两半。接着,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就像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从高空洒落下来。顿时,整个世界像被一幅无比宽大的珠帘笼罩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共设有12个专题,选有58首诗词,其中多次出现形形色色的雨。为什么诗人们如此偏爱这"冷冰冰"的雨呢?同是对着一片潇洒雨,不同的诗人唱出了相异的情结。细细品来,唐诗宋词里的雨,多多少少是诗人们感情外化的寄托,是诗人们的"心在下雨"。  相似文献   

19.
“雨”篇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  相似文献   

20.
走出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下午1点钟的太阳灿烂地照在肩上,营员们热切、兴奋的眼睛紧紧地触摸着北京,长途旅行的疲惫化为梦想成真的激动:“北京,我来了!”《小学生时代》小记者团暑期夏令营正式开始了!穿越历史“北京是一座有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名城。”迎接我们的北京导游曾是历史老师,所以介绍起北京的名胜古迹来,滔滔不绝。他保留着老师的职业习惯,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先向营员提问:“请问,当年火烧圆明园的是什么人?”“是八国联军。”一些营员快速回答。“错了,错了!”导游的声音蓦地提高了八度。“是英法联军。记住了,到时我还要考你们,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