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老舍的身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他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战宣传。解放后,他感动于中国的新气象,欣喜于人民的新生活,试图用自己的笔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选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他又矛盾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艺术追求。面对“文革”这样的大变动,他更是无所适从。认识老舍,了解老舍,感受老舍内心的而矛盾与坚持。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老舍的接受系统中,唐代传奇小说占有重要成分。唐传奇对老舍的影响:一是传奇性和侠义观。但老舍的侠义观是与人道主义、正义感、民族精神结合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二是婚姻自主要求和至贞至诚的爱情观。但老舍写出了追求与压抑的爱情婚姻形态,并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三是唐传奇小说富有诗意的写法,吸引老舍对小说的诗化之美的追求。但他不用插入诗赋的方法,而用多种象征手法,营造整体意境,以显示小说的诗化之美  相似文献   

4.
市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阶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格,中国的市民阶层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其思想的毒化下,积淀了浓重的民族劣根性。对保守、落后的市民世界的揭露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内容。鲁迅、叶圣陶等人的作品都曾涉足其间。而老舍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市民的柔弱性格入手,对市民阶层做了全方位的透视和剖析。本文论述了老舍选取市民柔弱性为改造国民性之落脚点的历史背景及与他个人的独特经历的联系,对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众多的具有柔弱性格的市民形象作了归类分析,从而肯定了老舍作为市民诗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有必要从别一个视角,来进一步发现和评价老舍。 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揭示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他对民族精神的积极因素的开掘和表现,从文学角度我把这叫做对民性美的追求。 在进行深刻的民族自省成为时代提出的当务之急的今天,在全球现代化竞争中我们  相似文献   

6.
国家文化安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该文认为时代风云的交相激荡、异域生活的深刻体验、民族兴衰的惨痛记忆,促使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老舍思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他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二是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三是要在广采博纳中进行"综合创新"。老舍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凸显了老舍作品极其鲜明的特色,拓展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四世同堂》这部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透视性地对本民族进行文化批判的作品中,老舍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向世人展示出三大类型的日本形象:一是战争中的日本军人群像,二是意识形态中的日本民众形象,三是乌托邦型的日本老太婆形象。老舍对于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以及对他者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敏锐洞察力,使得他笔下的日本形象具有超越时代与文学意义本身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10.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老舍以其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庄重谨严的文笔,感染并影响着他的读者。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他将对文化的思考贯穿其一生,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的重要思想支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蕴。所以,在老舍构建的文学世界里,他擅长从文化层面去观察描写人物、探讨民族命运,即便是一些小人物。老舍透过这些小人物,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侠气”;同时也折射出根深蒂固而又令人震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启动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民族”想象,以往的研究重在分析老舍的文学成就,更多地集中在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语言方面。从“国家”召唤和“民族”想象的角度,对老舍早期及至抗战期间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老舍文艺创作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但是如果仅仅把幽默理解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技法,显然是肤浅的。老舍的幽默蕴含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密码,它不但向我们透露了老舍创作中所打下的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道德的烙印,而且展示了老舍与西方写实派文学的诸秘密。基于这种文化心态和审美理想,我们便不难发现,老舍最终独步蹊径,成了独特而完美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5.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 ,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 ,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 ,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平民作家”的老舍其实具有独特的精英意识。因其不同的生存语境.这种精英意识在不同阶段的小说中呈现出动态的流变。寄予在“二李”身上实干的精英意识.与老舍独处英伦,渴慕西方文化的境遇有关。小蝎和大鹰精英意识的缺失则隐含了老舍对现实境遇的失望和愤怒;瑞宣和钱默吟经过精神裂变,成长为民族精英,则说明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老舍的文化更新意识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