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为鲁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日本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透露,对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期间课堂笔记的分析显示,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曾对其笔记的日语用法作出过修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对外国留学生入学条件的有关规定,鲁迅先生与日本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正确态度,《藤野先生》的思想内容,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含义等方面,试图论证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他初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所受的“优待”,其作用并非在于表现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是表现“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的出场作辅垫”。  相似文献   

3.
一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中途放弃学医,转而从事文学活动,史称"弃医从文".凡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史的人,都强调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现代文学史家们在研究这一事件时,总是认为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由于看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的"示众"的镜头的结果,把这看作他"弃医从文"的唯一动因.蒋荷贞同志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示众"镜头的刺激,"这只是一个诱发的原因,或者说只是一个偶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只强调'示众'镜头的作用,忽略他主观思想基础,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走上文学道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于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再讨论开始,从早期西方摄影和明信片中的中国人被砍头的内容及这些影像资料的生产方式,揭露这种生产方式背后隐藏着的西方殖民者的嗜血的本质。再结合鲁迅“幻灯片”事件,指出鲁迅也是在客观按照幻灯片的部分真实的基础上,从揭示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出发,对原幻灯片进行了再生产。鲁迅的取舍虽然突出了揭示“看客”国民劣根性的主题,达到了从痛苦中汲取心灵精神的升华和国家民族的理想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中忽略了揭露帝国主义者凶残屠杀弱国人民的暴行,弱化了对被屠杀者等弱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背景解读篇】卡片鲁迅并非当年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时候有一位关系密切的中国同学,叫施霖,与鲁迅同样来自浙江省(仁和县),同样是从东京到仙台留学,并且是和鲁迅同时进入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一校园的第二高等学校的。现存鲁迅仙台时期的照片仅有六张,而两张上面有施霖。其中一张还是鲁迅与施霖两个人的合影。然而,在鲁迅有关留学生活的所有文字中,这仙台留学时期惟一的中国同学都没有出现。原来,青年鲁迅去仙台留学是为了逃避清国留学生,而结合"露题"风波来看,施霖确实是在证明与青年鲁迅的追求相反的东西。鲁迅第一学期…  相似文献   

6.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追忆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一些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往事,我们深切感受到曾发生在仙台的那段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真诚、平等、友善的师生情谊。  相似文献   

7.
正在思考一流大学的时候,我想起中国的一个成语——温故知新。我们首先要了解中日学术交流的历史,然后再思考大学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大学应有三大理念:研究、开放、尊重实学。1904年,鲁迅先生曾在东北大学医学部(原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他也是东北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居住期间对当时学习生活的记录。另外,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都曾在东北大学学习过。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为日中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902年春,被官费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1906年中止学医,选择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救国救民的毕生奋斗道路。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积极参与筹备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从而成为中国新文学奠基人,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七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七十年前新思想的迸发,带来…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异军突起,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伴随视觉文化教育思潮的滥觞,利用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进行教育的尝试与革新,是当前教育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中学课本里所选的鲁迅作品不算少。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里,鲁迅两次都叙述到一个细节:在日本留学期间,生物课余,老师放映当时的日俄战争时事电影(幻灯片),镜头里的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被杀,麻木呆滞;教室里围着看幻灯片的中国留学生居然拍手喝彩,这样的影像久久盘旋在鲁迅心头脑海,刺痛了鲁迅的爱国之心,自此立志弃…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传到日本以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事隔20多年,在鲁迅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他的恩师藤野先生。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人以文传,这篇被中学教科书选用了数十年的传统篇目,使得藤野严九郎这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因这篇名文而走进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一、艺术的本质 要谈怎样欣赏艺术美,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让我们先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谈起吧。这篇文章写到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时候,藤野先生对他的一段教导: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着重点系引者所加) “解剖图不是美术”这里说的是广义的  相似文献   

13.
"幻灯片事件"很可能只是鲁迅的虚构,籍"幻灯片事件",他的"复仇"行动穿上了"启蒙"的合法外衣。本来基于安抚个人生命历程中"被看"之创伤的"复仇"行动经"幻灯片事件"的话语设置却转化成了现代民旅国家启蒙运动:"国民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从东京出发”,是指由东京乘车前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指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日暮里”,是一个离东京较近的小驿站。据考证“日暮里”在一九○五年正式诞生。但鲁迅乘车赴仙台的时间是一九○四年九月,所以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学生都学过。鲁迅在这篇回忆文章里谈到,在他认为是老师的人当中,他最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呢?文章有一处写到这位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教解剖学时,每星期都把他抄的讲义要去,待到拿回来一看,“很吃了一惊,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藤野先生指着笔记上的一个图,对鲁迅说: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的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使鲁迅感激不忘的是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生》2013,(Z1):44-49
姓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自树、迅行等出生地:浙江绍兴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17.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18.
与很多经常发表演讲的人一样,我有一屋子的幻灯片。其中最常使用的一套幻灯片已经有15年的历史,内容涉及英国各家足球俱乐部的表现与其在球员开支方面的关联,其中包括了25年中所有球员的工资和转会费。这些数据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你花费多少,就得到多少。在俱乐部的现金支出与球队在联赛中的平均排名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就文学论,就人物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70年了,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愤怒激烈、嫉恶如仇、是“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  相似文献   

20.
曾与鲁迅并肩作战,曾留给我们对生命与艺术的深邃思考,林语堂先生是这么个幽默的智者。他的语言平和,哲性,娓娓道来中蕴涵了多少智慧。鲁迅与林语堂,好比天平的两端。一个激愤,尖利,呐喊声如雷灌耳;另一个则是静逸,沉着,令人思绪飞扬。他们对文学的态度甚有差异,语堂先生提倡“幽默”,反对新文坛人物的艰涩偏激性攻击,于是与鲁迅先生的唤醒酣睡之人的心态甚是相左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处于那种水深火热之境地,确实极其需要鲁迅先生这般的呐喊!有人提到,语堂先生离开中国是因为鲁迅对其的文字攻战,其实不然。鲁迅逝世后,语堂先生曾非常沉痛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