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接到友人从外地寄来了件邮包。打开一看:《野草诠释》,许杰,一九八一年出版。这真是我所急需的一件礼物。因为远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拙作《鲁迅<野草>探索>,在上海泥土社出版了,当时参考书很少,无从借鉴;加以思想上的种种戒惧,总是不敢放笔直书;又因水平有限,所以偏颇、曲解之处,自知是很不少的。现在这类分析、注解、研究的著作,可就多起来了。要想从事这门著述,条件比先前要优越得多。可以作为参考材料的,不难找到百把十种;而且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尽管《野草》中出现的意象极为繁杂,可这些意象事实上却是几个高频率意象投射的产物。这几个高频率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网络,左右着《野草》的内在结构与言说方式。《野草》中的这个意象网络脱胎于佛家文化,但被鲁迅赋予了更具审美质感的现代意蕴。追溯这个意象网络的神话原型,无疑会使《野草》的读解呈现出新的面貌,也因之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极具象征性的文字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和理解。本文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了《野草》中映射出的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孤独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的精神力量,展现出作品里冷静清醒的人生思考和深刻的生命体验。笔者通过对作品中孤独言说和个体生命面临的深层困境的深刻剖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提炼,旨在全面理解鲁迅思想上特有的孤独意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野草》中的“独语体”拉开了“读”与“写”的距离。对依赖于语言实体的特殊风格,应从修辞学角度,分析语言因某种异化而引发“独语”之境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是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特有的璀灿的艺术光华,炫耀于文坛,并长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野草》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独创性。鲁迅一贯认为.文学作品“以独创为贵”。《野草》中的散文诗,无论是体裁格式,艺术构思或写作手法,所显示的新颖或独特。都是异常罕见的,它充分表现了作者艺术上惊人的独创精神。同时,鲁迅这种艺术独到性,又是他善于广泛借鉴和吸取各种艺术经验的结果。他曾说:“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独立。”  相似文献   

8.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由女性主义视角且根据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来详细分析多丽丝·莱辛作品《吟唱的野草》中的女主角—玛丽其命运多舛。作品中的玛丽身处后殖民主义的语言环境中,游走于种族歧视、男女不平等、文化与精神上的不认同等众多困难中而不能认清其身份和地位,玛丽悲惨地死去乃时代之悲剧。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深沉的孤独意识与执着的战斗精神是鲁迅精神之核心.<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同时也是对鲁迅精神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1.
莱辛的首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对主要人物的矛盾描写体现了一个生长在殖民地的白人女作家的矛盾思想。特纳夫妇、查理·斯莱特以及土人摩西身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也体现了莱辛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殖民地人民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于1950年发表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的白人小姐在南非的悲惨人生历程.从弗洛伊德的焦虑与自我防御的视角着手分析主人公玛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焦虑状态,以及其面对不同类型的焦虑所采用的防御机制,可以得出造成玛丽悲剧人生的内部成因,并进一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3.
《野草》中的"梦"营造了一个奇诡变幻而又意蕴丰富的话语空间,形成了一种狂欢式的交往与对话。诗学意义的研究关键在于指出话语系统的内容如何被表达,并以何种方式保持其独立性。因此,"梦"所具有的诗学意义不能简单等同于它如何精彩地成为附庸于思想性之上的装饰物,更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修辞艺术所具有的艺术魅力。通过文本细读,文章拟从梦的内容、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来分析"梦"在《野草》中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正是因为有一双洞察千年的眼睛 ,才使他绝望和反抗。黑暗与虚无的绝望体验和对黑暗与虚无的绝望抗战发掘出了他真正的内心世界。他把绝望和痛苦置于现代意识中 ,关注着人类的命运 ,其中有对民族生存的绝望反抗 ,也有对人生悲剧的强烈抗拒。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一部有着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核的伟大现代性诗学作品.在《野草》中,诗人鲁迅使用以对峙和争辩为特征的"双声语对话体",构成了由若干接续不断的尖锐二元对立矛盾组成的一个巨大矛盾旋涡,又在二难困境与二元对立的矛盾旋涡里寻找并创造了名为"归处""敌人""语言"和"自我"的"中间地带",在这个过程里诞生的新的语言形式,既...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散文诗《野草》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构筑了诗画境界,充满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一、含蓄沉郁的文本美;二、诗情画意的朦胧美;三、隽永超越的梦幻美;四、孑然孤行的悲凉美。  相似文献   

17.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玛丽·特纳是一位边缘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经历着三重心理创伤。她虽为白人,但父母的不和谐关系和贫穷给玛丽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迪克的匆匆结合又是另一件悲剧,迪克寡言且与玛丽的观念大相径庭,导致两人长期过着分居的生活。黑人雇工摩西的介入在当时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无疑又加速了玛丽悲剧命运的进程。三大创伤集于一体,致使玛丽的主体化意识一步步弱化并走向丧失,直到最后也没有从创伤中得到复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