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乡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县乡负有巨额债务在我国已属客观事实,而中央和省级财政财力雄厚,因此体现了以政府间财力差异均衡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以解决县乡财政困境为目标,应该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落实责任;明确划分事权,基础教育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弱化税收返还的非均衡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税费改革对黑龙江省县乡财力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县乡财政逐渐陷入困境。特别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级财政更是步履维艰,乡镇负债难以化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县乡收入增长点;完善分税制改革,形成地方财政稳定的收入来源;健全科学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减少行政级次,缩减财政供养人员;加快县乡财政债务治理。  相似文献   

3.
财政转移支付是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其目标是实现各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本文从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现状考察入手,系统分析了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财政均等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绝对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却日益扩大.为了缩小地区间财政差异,有必要对作为财政均等化主要手段的转移支付制度加以改进,逐步弱化目前以税收返还加专项资金配套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构建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体系.为使改革方案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可以设定中央对地方资金返还的最小数额,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加以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的单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自身结构和标准方面较弱,在推动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方面薄弱。文章从国家财政均衡体系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国对口援藏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德国标准化、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对中国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谈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府财政之间多种重要处理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现本文就通过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其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其目标是实现各地区间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化.针对我国目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均衡地区间财力力度不足的矛盾,运用马尔柯走分析方法,构建在"用脚投票"机制下的转移支付均等模型.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肯定了现行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所取得的成效,但也指出其在运行中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与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相比较,借鉴了国际经验。最后,提出了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是财政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制度。由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很多的弊病,导致该制度在调节各区域或省份的差距、社会公共产品的均等化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在分析了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国外相关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既得利益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德仁  刘亮 《软科学》2009,23(12):50-56,68
采用基尼系数对整体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及各项转移支付政策的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反映地方既得利益的返还性收入和反映部门既得利益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超过了均等化效应最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从而限制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均等化效应的实现。就此提出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4—2016年中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动态面板空间、合成控制法等估计方法,本文开拓性地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技术转移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其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转移支付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技术转移水平。同时,为了弥补传统计量估计的缺陷,以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出发点,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直观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较控制组省份的技术转移增长更快,且在2002年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超过了控制组省份,说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西部大开发地区与非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发展不平衡态势,一定程度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转移。西部省区的比较发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贵州省、甘肃省的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蒋茜 《科协论坛》2007,(8):430-431
本文主要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探讨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财政补助期、财政补助递增期、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时期。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确保该项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应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阶段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方式的简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保持地区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政府转移支付方式的简要分析,指出支付方式不甚合理,政府间事权财权不甚明晰,并且杀乏权威的法律约束,从而系统的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即不但要从制度本身进行根本性变革,还要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这对于形成公平、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亮 《软科学》2011,25(3):8-12,17
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2008年和2007年有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政策取向,认为对地方既得利益的考虑是影响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高的地区和民族自治县有所照顾,具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同时也对人均财政收入高的地区倾斜,存在非均等效应。整体呈现渐进性的改革特征,政策取向仍是维护地方既得利益,而不是均等化。由于过度地考虑既得利益,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努力产生了反向激励作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瑞芬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9,41(9):1714-1723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前,加大对农村基层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已经形成,但如何用好财政转移支付还没有很好破题。伴随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一年来的成效,如何确定下一步农村工作重点,成为岁末年初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20.
曹瑞芬 《资源科学》2014,36(6):1211-1219
耕地资源既能产生生态效益,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态福利,具有正外部性,同时也会因为不合理利用而损坏人类的福利,产生负外部效应。仅仅估算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量,可能会高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额,不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本文以湖北省102个县(市、区)为例,分别测算了耕地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价值量,进而得出耕地的净外部性价值量;此外,通过测算各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得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水平,并据此实施跨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均衡各区域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但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水平差异明显;②扣除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有盈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耕地资源的外部性处于亏损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支付区;③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研究成果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