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子龙的作品曾一次又一次地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引起文坛的极大关注。评论文章联翩出现,但尚未见语言艺术方面的专论。蒋子龙就此表述过这样的意思:人们被我的激情所吸引,却很少注意我的语言。并说:“人配衣服马配鞍,作品的魅力要靠语言。”他要求语言要真,美、新奇。所谓奇,就是语言要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同作者本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报刊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出版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性”:既要充当读者,又要扮演作者。当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文章及其作者对话时,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作品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口味;当编辑准备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时,他又在扮演着“作者”角色。他站在作者及作品的立场上,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编辑角色扮演的这种“双重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编辑既能体会到读者的需要,愿望和‘体温’。又能非常尊重作者的劳动,成为作者的知音和作品的“伯乐”。  相似文献   

3.
翁颖怡 《辅导员》2012,(Z1):122
今天我读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是第二次读他的作品,读得格外仔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看似互不相连的词语是如何被作者联系起来的呢?本文作者林海音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故事,让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坦率地说,对于文字甚至对文学在科幻上的表现力,我是没有信心的。"在首届亚太科幻大会上,《三体》作者刘慈欣做出了这样的表述。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承认科幻文学的局限性。事实上,就在此前一天接受采访时,刘慈欣已明确表示,科幻文学"目前和整个叙事文学一样,正处于衰落的境况"。他回溯了自己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他甚至觉得,在那些作品中,"从来没有用文字真正的把自己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爱阅读的人。每当我阅读的时候,首先留意的是作者的简介,其中又特别关注作者的年龄和他她的成果。以前,当我看到年龄比我大的作者,即使他她的成果甚为辉煌,我也不会特别的紧张,总认为凭自己几年的努力一定会赶上或超过他她。当然,那时由于自己年龄小,看到的作者几乎比自己年龄都要大,哪怕是大一点点,也总觉得自己占据着年龄的优势。“别怕,别怕,我还来得及。”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蓦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近中年了。翻开报刊时,看到的作者几乎都比自己年龄小,而著述及成果却都远远在我之上。我不由猛然一惊,仿佛从一场大梦中惊醒过来,…  相似文献   

6.
张小华 《文教资料》2005,(16):55-56
一、“三个极向”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课文读解的三极走向是由蒋成禹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由古到今,读解由作者、作品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读解方向。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赋予了作品意义。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读解的第一步。要理解作者,必须遵循着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读解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他随父兄在椰风蕉雨中流汗挨饿,在田间地头胼手胝足地劳作。那时,他便有一个超凡的梦想:他想当作家,想坐在家中写字别人给他寄钱。父亲劝,好好干活儿吧。他不听,依旧做着自己的梦。17岁那年他真的发表了几篇作品。在明确自己的志向后,他说:“我非常确定我要什么,我无论如何都要写作,我把写作当做繁重学业最好的安慰剂。”考上新闻专科学校电影专业后,他只去上自己喜欢的编辑导演课。由于他17岁便有作品问世,他以为他可以像作家一样写作,然后收到源源不断的稿费。不过由于知识的欠缺以及生活阅历的贫乏,加之思维狭窄,他这时写的很多东…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9.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顾名思义,是几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生活故事。这一群农民,有老年的,有中年的,有青年的,有男的,有女的。其中也有我自己。 文学不需要写作者自己么?我看,是要的。有时候,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由这些经历所形成的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等,一定会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我读书,读前辈作家留给我们的文学经典,我常常掩卷沉思:从那个主人公,那个被作家倾注着满腔热情和爱的主人公身上,我看到了作家本人。  相似文献   

10.
一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意.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要出门远行,这样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画出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秋声 《快乐阅读》2013,(17):74-75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从它问世的那天起直到现在,斩获了世界上无数读书人的心,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狄更斯就曾经说过:"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这一部。正如许多父母一样,我内心有一个宠儿,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主角,是如何成为狄更斯的宠儿的呢?我猜测,最终的答案,绕不开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大  相似文献   

12.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活。第一人称的叙述娓娓动听,给人以更真实亲切之感,宜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作者自己,其实“我”不是作者自己(即使有作者的影子),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最美何处寻     
一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意。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要出门远行,这样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画出伟大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大读者最近在读小作者胖胖龙的作品.好厚一叠,大读者都看得入迷了。说句老实话,我觉得我看胖胖龙的作品,比看成人作品还投入。 胖胖龙叫彭山桑,今年10岁,是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读完三年级就直接上五年级,跳了一级。现在,他刚刚上六年级。他在跳级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时,自我介绍时说:“我叫彭山桑,我的名字很别扭,每天都要练几遍才能说得顺口,我希望你们叫我的外号——胖胖龙。”  相似文献   

15.
其实我们做静态电影也是相当的偶然,去年通过朋友认识了我现在的拍挡,他是做化妆造型的,刚从深圳回来。因为我自己很早就有一些想法,要做一些事情,当时我俩一拍即合。2011年5月初夏的一个上午,卢安军和记者坐在一处空旷的茶楼里说这话的时候,他刚刚拍完第三部静态电影《哑·爱》。作品刚刚放到网上,就引来很高的关注。他说自己很享受目前这种状态,有作品的时候就拍作品,没事的时候就安静地想一些问题:终于找到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巴尔扎克后期的重要小说之一,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献词》中说:“这部小说是我下了决心要写出来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八年以来,我多少次辍笔,又有多少次再执笔写这部书。”可见作者创作之艰巨和用心之良苦,《农民》显然是他的力作之一。从题材来看,这篇作品已不象他早期作品那样,往往描写的是家庭内部矛盾冲突,而是描写了一场你死我活、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无论  相似文献   

17.
追念鲁迅     
鲁迅的绝笔之一,是一篇题为《深夜作》的文章,他把它交给我,要我译成英文。这篇文章,不但他写时一点没有顾到对于他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并且还是一篇显示一切天才迹象的散文。我说这是一件显示着天才迹象的作品,因为照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想写好作文,首先要重视体验,丰厚积淀。以下几位作家的创作体验应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1.郁达夫:勾勒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小说极具个性,差不多就是他的“自传”,他大胆地把“自我”体验直接写入作品中。《郁达夫小说集·出版者的话》就有这样的说明:作者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强调“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他的小说有着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创作特色,常常以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出了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小说中,寄寓了作者…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情境渲染,激发兴趣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榜样     
主编把“作者、读者座谈会”的名单交给我,要我逐一邀请。读者名单的最后一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沙援朝。他很勤奋,常有作品寄来,一笔一画的仿宋体,但总缺了些才气,所发的几篇大多是补白。然而,他还是一篇篇地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