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悲剧人物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提高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进行悲剧人物美感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悲剧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使人悲观失望。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①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悲剧人物往往是具有崇高品质的英雄人物。当然,要让学生明白,悲剧人物不一定都是英雄人物,但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是遭受欺压的被损害的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具有美…  相似文献   

2.
【案例背景】(略)【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师: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曾高度点评过历史长河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及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过贡献的卓越人物,如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等。其中也包  相似文献   

3.
“四人邦”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在一切领域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制造了许多反动谬论.文艺上“三突出”的邪说,就是适应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所谓“三突出”,照他们自己一伙的说法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把这个公式吹得神乎其神,先说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继而升格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他们用“三突出”取代了毛主席为我们规定的衡量香花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和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把它作为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还用这个僵死的公式,取代了毛主席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规定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曾万泉 《考试周刊》2015,(26):19-20
波斯史诗《列王记》讲述了罗斯坦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对波斯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中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与波斯传统英雄人物罗斯坦、索拉博有明显互文关系。小说通过爸爸、哈桑和阿米尔身上具有及缺失的英雄特征,重现并改写了《列王记》中的波斯英雄人物,在文化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故事发展情节方面还是在人物描写刻画方面都十分深刻且形象。《水浒传》通过演绎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对起义英雄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塑造。比较典型的人物有林冲、武松、宋江等英雄人物,而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就《水浒传》中的武松人物形象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探讨《水浒传》整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和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7.
1960年代,"中间人物"论观点的提出,旨在希望创造一种更新颖的人物类型.在"英雄人物"为中心的革命文艺观念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间人物"本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配角.然而,"中间人物"自身的矛盾个性和某些喜剧特征 ,使之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力量.这便使"中间人物"对"英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美学"威胁".因此,在当时,"中间人物"论被"颠覆"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8.
<正> 金圣叹对《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评批,是他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由于宋江、李逵三人的金批内容特多,我已单独析出成文,这里论述其他几位主要英雄人物的金批,略述浅见。《水浒传》中除宋江、武松、李逵外,着力刻划的英雄人物还有鲁达、林冲,其次是吴用、杨志和石秀。金圣叹对这些人物都有深刻卓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分析人物 以写人为主的革命的记叙文,是通过对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品质和光辉英雄业绩的记叙和描绘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在分析这类记叙文时,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文章树立的先进典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主要反映了彝族母系氏族时期社会生活;《格萨尔王》堪称东方的"伊利亚特",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藏族人民古老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两部史诗均成功地塑造了支格阿鲁、格萨尔王等诸多英雄人物形象。格萨尔和支格阿鲁作为典型英雄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异。本文将从两位英雄出生、家庭背景、英雄业绩、最后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民族英雄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正>经典文本中往往都会有经典的人物,而经典的人物又会有一个鲜明的性格。林冲是《水浒传》中形象刻画十分鲜明的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声名赫赫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转变成一位威风凛凛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由一个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转变成一个与统治阶级势不两立、殊死搏斗的英雄人物。在这种转变的背后,应如何解读林冲这样的一个人物呢?很显然,解读林冲本质上就是解读林冲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杨辅清在太平天国后期革命运动中影响颇大,他被擢拔为中军主将,又被晋封为辅王,统兵达十万之众,举足轻重,功劳卓著,是一位值得歌颂的英雄人物。解放以米,太平天国专题研究取得了甚为可观的成果,对其中许多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对于杨辅清却迄今未见有过专门的论述。笔者拟就个人能力所及,对杨辅清做一点零碎的考证和分析,抛砖引玉,求教于四方。  相似文献   

13.
孙理 《河北教育》2003,(12):23-24
升入高年级后,有许多同学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男同学,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却了如指掌,讲起来有声有色;有的同学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卡片,更是绞尽脑汁。如何把学生这一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呢?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正好有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重要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利用天气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阅读“三国人物”。 一、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同样也有许多宝马.它们对主人忠心不二,就是忠肝义胆的英雄将领也难相比;它们有无穷的潜力,一旦被激发则无人可及;它们有非凡的骨气,一生只当英雄的坐骑.  相似文献   

15.
自从"悲剧"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悲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宗教信仰、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古典悲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题材来源上,古希腊悲剧的题材由最初的酒神颂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尤其是荷马史诗,很少取材于当代重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古典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对广泛;在悲剧人物上,西方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基本为出身名门贵族的男性英雄人物,而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多为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结构设计上,西方古典悲剧多采用"回溯法",而中国式悲剧多采用"直叙法"。而《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可视为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金庸走了,永远的告别。金庸的武侠小说首篇为《书剑恩仇录》,但陈家洛等只是一干脸谱化、概念化的人物,至《射雕英雄传》问世,诸英雄豪杰曲折的人生历程、复杂的人物个性得以凸显。由此开始,《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联袂而至,个性各异的英雄人物逐一登场。郭靖是金庸着墨最多的一位,也是最为出彩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无题     
“四人帮”以写英雄为文艺创作根本任务的理论已经受到批判。有些论者,仍过分强调写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当然,写英雄并非不好。但如以为唯有写英雄人物才最有教育意义,这样,平凡或转变中人物便要在文艺创作中退避三舍了。《伤痕》里的王晓华转变太慢,也受到了某些人的责难。这不由令人想到鲁迅的《呐喊》——中国第一部新小说集。这部作品是被公认表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的。  相似文献   

18.
一、当代文学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在题材上,普通重视当前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题材,存在着题材单调的状况;在人物塑造上,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占有首要地位,一方面存在着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各类人物的类型化、单纯化的弊端;在风格上,虽有独特之作,但作家的个性没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2、 “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在作家方面,大多数遭到无情打击,残酷迫害,也有极少数卷入了政治漩涡,成为了政治工具;在作品方面,有些创作走上了歧途,也出现了一些以公开的或秘密的形式出版流行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在关于“抗日英雄”的叙述上,存在着若干不足:英雄事迹描写不够生动,叙事风格平淡无奇,体现不出抗日英雄的鲜活形象;英雄人物选取上不够全面,很少涉及海外人士、国际友人及女性人物;英雄事迹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枯燥等。  相似文献   

20.
"风流"意义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流”是一个包蕴极广的美学范畴。用于人物品评,它是对名士、英雄人物的风度、风操、风韵的赞美;用于文学鉴赏,它是对作品超逸佳妙的风格的推崇;用于男女之间的情事,它则成了好色、轻浮、放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