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最显性的表现形式,它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师生为主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学观点出发,可将学校体育文化分为:体育物质(包括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学校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和体育审美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行为、精神文化建设。当前普通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是:既无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无具体…  相似文献   

2.
红领巾小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少先队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少先队员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建设红领巾小社团,使其活动蓬勃开展,魅力四射,永葆活力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以下九项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打造精神文化、创设学习文化、构建合作文化三方面来论述学校管理者如何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动力,激励教师热爱学习并自我超越,促进教师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进而提出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铸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该文对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中的价值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和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体育精神具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的身心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功能。从体育精神彰显公平,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体育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育精神发扬团结协作,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三个方面阐述体育精神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新时代体育精神弘扬载体;二是依托区域特色开展体育项目及课程,丰富新时代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三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拓宽新时代体育精神传播途径,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育精神美的相关内涵及其价值体现,探究与构建中学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体育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在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体育精神的美学价值,努力培育中学生的公德精神、公民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丰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体育精神美学的价值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相关内涵及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和谐性、包容性、竞争性和人格美性,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公德精神、公民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体育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精神是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本文对体育精神的含义与内容、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倡导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发扬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倡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高校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而奉献的一群人。优秀团队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团队目标、良好的团队协作、明确的分工、相互激励。团队建设在高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树立班级的共同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次。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引导作用、社会辐射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要构建和谐校园应侧重从四个层面积极创建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诚信和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等,因为培养学生好的学习和运动习惯比运动成绩更重要;诚信和责任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支撑点,也是学生创造力与学生兴趣的出发点;团结、协作、奉献、实干、拼搏的体育精神,亦是人生制胜的法宝。本文就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与拓展等,着重谈了笔者六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共青团应根据时代特点努力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带领和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体能,强化主体;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力;提高学生审美和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情操。其主要途径,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三是,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孙丽华 《江苏高教》2002,(4):131-131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和精神校园文化是社会各种文化形态在学校教育中的综合反映 ,是社会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来源于社会 ,发展于学校 ,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认识和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和精神 :1 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精神是一所高校总体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 ,是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价值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精神代表着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人生信仰、生活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 ,是全体师生员工凝…  相似文献   

16.
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常常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学校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师生参与度低、校园内部文化建设不足、学校内外的交流与辐射不足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效应,学校应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一种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体育精神是一种实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因素,简而言之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他的内容丰富,如:体育爱国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拼搏精神等。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是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作为体育教育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Xie金 《云南教育》2003,(15):22-24
校园文化建设,是评价一所学校是否管理得当、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较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效果,办学质量的一般情况;很难想像,一个死气沉沉、缺乏生气的校园会是一所优秀的学校。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在中专学校办学普遍面临诸多困难的今天,能够不遗余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且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进程,实在是一种良好的办法。该校学生在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学到了知识,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团结,提高了素质。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办法。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具有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领导为保障,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工作落实,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9.
体育精神包括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内容。体育精神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相当重要。要采取多种对策使体育精神回归高校人才培养,包括传授体育精神的具体行为规范、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选拔优秀体育教师深入学院或系(部)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钟家村小学秉承"给学生创造快乐体验,帮学生养成健康身心"的办学理念。在特级教师郑祖读"读式教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读式文化,形成了以"读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努力塑造"乐读、协作、吃苦、争先"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处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集中反映一所学校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学校通过开展特色师德教育活动,"读书伴我成长"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发挥教师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