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纪》是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奉汉献帝之命而作。《汉纪》文虽简略,而论辩多美。荀悦在写作该书时非常重视史论的撰写,而“依经附圣”,以儒家正统思想作为评论的指导思想是其史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依经附圣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引用经文、经义或圣人言论。这与荀悦生活的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时代背景、他本人受到的儒学世家的濡染及其撰写《汉纪》的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一狼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双音形容词。它在现存古籍中的最早出现,约当东汉末年,以后就一直沿用到现在。从唐代以前的大量书证来看,它可以概括为两个意义:(一)困顿窘迫貌。例如:荀悦《汉纪·文帝纪论》: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6,(1):44-48
押《汉纪》是我国第一部以"抄"书而成名的史书。荀悦"抄"《汉书》成《汉纪》,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系列文献整合与信息处理的方法,诸如"类记法""追记法""嵌入法"等,成功地将八十余万言的《汉书》"抄"成十八余万言的《汉纪》。更为重要的是荀悦不仅仅是删繁就简,而是"抄"中有"作",尤其是那些针对历史史实而发的"荀悦曰",对我国古代史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田丰 《历史教学问题》2023,(6):41-47+202
《汉纪》重构文、宣二帝的地位,形成了不同于《汉书》的汉帝功业次序。这一重构是《汉纪》效仿《春秋》书法的结果。荀悦引入公羊家“三世说”,结合汉朝传统政治文化,设置“先富后教”的“太平”目标,以此来调整宣帝与文帝的位置。这一次序的重构为荀悦将献帝纳入其中奠定了基础。荀悦称颂献帝功业为“拨乱反正”,既强化其当朝的合法性,又引出《汉纪》“为汉制法”的内涵,以先王政治规划献帝新朝的发展道路。荀悦期望献帝能把握时机,先取法文帝,使百姓富裕,再模仿先王制礼作乐,实现太平盛世。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汉纪》目录后载有一段题为"汉纪序"的文字(下称《汉纪·序》),署名"汉秘书监侍中荀悦"。书中还有两篇以"序"体写成的文字:首卷开篇"昔在上圣……以俟君子焉"一段;尾卷卷末"凡汉纪……综往昭来,永监后昆"一段(下称《汉纪·后序》),署"侍中悦上"。《汉纪·序》及《后序》书年有三误,逐条辨析如下:其一,"二百四十二年"之误及致误原因。《汉纪·序》起首记:"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1)按:此句交待《汉纪》  相似文献   

6.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人,系先秦荀况的十三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政论家和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十二岁时,就能解说《春秋》;因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常借阅别人暂时不用之书,一览多能诵记。他成人之后,逐渐走入封建统治行列,曾应曹操征召,初任黄门侍郎,后迁为秘书监、侍中,为献帝刘协侍讲禁中。他曾奉献帝之命著《汉纪》三十卷,时人称之,辞约事详,论辩多美;又著有《申鉴》五篇。荀悦的这些著作主要是谈史论政的,但其政治、经济思想和史学、文学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其中关于社会人口问题亦曾多处论及,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这在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发展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荀悦作为东汉后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面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积极探索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在荀悦这些治国理政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方法中,法家思想的光辉处处可见。荀悦的法家思想是在其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深刻体会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法治措施上。应该说,作为东汉末年官方正统史学的典型代表,荀悦政治思想中的这些法家思想,可以看成是对荀子儒法兼综思想衣钵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正> 刘向校书,是汉代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一件人事,班固《汉书》和荀悦《汉纪》曾经有过如下的纪载: 《汉书》卷十《成帝纪》:“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案王先谦《汉书补注》:“何焯曰:‘向校中秘书,大书于帝纪,尊经  相似文献   

9.
荀悦的《汉纪》,其体例以“纪”统摄全书,体现了尊皇敬天的思想。其中充满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之说。其著书有着明确的主旨,即为当朝统治者汉献帝提供指导。该书成就巨大,影响了后世史书的撰述。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群雄并立,曹操专权。汉献帝实为傀儡,不能主持朝政。其时献帝身边秘书监、侍中荀悦撰写《申鉴》五篇,献给皇帝。尽管荀悦身为献帝近臣,但献帝尚且不能自保,荀悦的《申鉴》最终也只能成为文人的空论,难被采用。再者,史家评价荀悦的《申鉴》,虽说“立论精切,关于国家兴亡之大致”,胜过曹操的谋士荀或和荀攸,但其“揣摩天下之势,应敌设变,以制一时之胜”,却“未必能也”。因此,苟悦在学问上虽得其祖上的真传,但其才终不足以用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慧眼识珠,在其编修的《资治通鉴》中,把荀悦摆上了适当位置,并撮《申鉴》精要,加以罗列,以用当朝。  相似文献   

11.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12.
《失亍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二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描写了从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统一中国其间近百年的波澜壮阔、风云变色的斗争史实。  相似文献   

13.
<正>【作品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或《汉郃阳令曹景完碑》,又称《曹景完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4.
《申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一书中,以“性三品”的人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改良倾向的政治主张:法教并行,以民为本,土地国有,抨击谶纬,强调史鉴等等,在当时和其后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行文也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约97年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揭露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揭示社会黑暗的根源、预示东汉灭亡的趋势等方面,对东汉辞赋家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政治鲜明性在汉赋中是少见的,因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班氏家族是西汉末年迁居安陵县的。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开始在安陵编撰《汉书》。班固在安陵所写的《幽通赋》是其家族盛衰的陈述,更是他发愤著述的誓词。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边韶奉命为桓帝祀老而做的《老子铭》,是现存最早对老子的祭祀活动和神化历程详加记载的材料。桓帝祭祀老子,和西汉重视老子的政治意义不同,东汉推崇的老子是兴国广嗣、存神养性、意在凌云的养生意义上的老子。铭文内容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朝廷和民间神化老子的事实和根源,而且也反映了作者边韶对待老子神化历程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鼎立》一节教材中,曹操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东汉末年力挫群雄,统一北方,“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刷新政治,施行屯田,多有建树,堪称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富有成就的文学家。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县人(今安徽毫县)。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出生在一个有权势的大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