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2.
释"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舍”字的金形体,“舍”字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3.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4.
写卷《春秋经传集解》中有异体字306个,绝大部分是隶书楷化和草书楷化时产生的新字。同正字相比,形体有明显的继承性,时间是历时的。其中异写字占68%,异构字30%,异位字仅2%。研究表明,造字理念更新和部件混用是异构字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笔划减少、书写方便是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6.
有一部分衣部之字,是把衣字上下分开,当中镶嵌进其他的字或形体,造出一些新字,要小心不可写错。比如,裹、褒、衰、衷、袤、襄、亵等。常见的错误是在中间镶嵌部分,又多加了两点。这大概是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立为全省高校“两课”改革唯一的试点单位,省教育厅、学校共拨专款22万元予以资助。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校就全面推进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及化途径、“两课”教学方法改革、运行机制创新进行了研究,将“两课”现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时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释"嘉"     
徐山 《培训与研究》2004,21(4):11-12
本分析了“嘉”字的金形体,从词义和形体的演变关系来说,“嘉”字是经由“(女力)”→“加”字形的“嘉”义→增形孳乳为“嘉”而戍的。“嘉”的形体构造从发生学角度分析,是在“加”的形体基础上增添了部件“蛊”所形成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交流日益普遍。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要,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新字。大多数的新字逐渐被淘汰,仅有一小部分存活下来。文章通过比较存活下来进入日常交际领域的网络新字以及被淘汰的网络新字,探讨网络新字出现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11.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12.
《一切经音义》中保存了丰富的文字假借的用例,但其通假字尚未得到全面充分的揭示和研究。从传统同音借字、省形同音借字两个方面对《一切经音义》中的文字通假现象作一个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声字“声符”表意是形声型汉字写词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不管是“表意字形声化”“同源通用分化”,还是“同音假借分化”的形声字,其“声符”和词义之间总有着或隐或现的示意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方面对《荀子》一书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测查,包括《荀子》通假字的数量,根据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的分类测查,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无联系进行的分类测查。  相似文献   

17.
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一文涉及假借产生的原因、运行机制以及假借的效能。假借的"依声托事"说明汉字不仅仅是表义的,也可以作为记音符号。假借、通假现象的存在说明汉字本身的记音符号功能,"以音记词"和"以形记词"共同承担汉语语言的记录职责。  相似文献   

18.
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字少是假借字产生的主要客现原因.通过对两种特殊假借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假借字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古人对汉字字形和词语的对应关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字的90%以上都是形声字。于此,对汉 字的形旁表义功能与形旁的表音功能进行了综述性的评介。  相似文献   

20.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