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王丽 《新闻界》2007,(4):129-130
本文对刻板印象与广告文化仿像的关联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对广告本质的深入认识,增强对广告创意和品牌意义塑造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3.
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较大的生存压力,新闻采写、报道的速度越来越快,几乎和新闻发生同步。但一味地求快,使得新闻报道越来越浮躁、轻率。很多时候,由于记者没有经过深入采访和认真核实,事实或是事件的细节记者不清楚,这时固有的刻板印象就会对记者的认知、采访和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极易引发失实报道,引起新闻剧情反转。  相似文献   

4.
简力 《新闻传播》2010,(8):91-91,96
本文认为.造成广告传播中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性别等级秩序中霸权式男性特质占据主导:传媒领域中女性工作者人数和地位相对局限;媒介组织和社会制度层面上男性依然占据主导。这种模式化的展现会隐性强化男权制社会规范,误导受众对女性之美的解读,并导致女性的消费主义。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实现由广告即销售到以人为本广告观念的转变,并提高公众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何晨 《青年记者》2009,(16):32-33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具有不可避免、加速认知、沉淀共性等特点,新闻话语中通常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意识形态是将原初事实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既能够体现为直接的观点,也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诠释事件的“框架”,作为特定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自然化的效果。新闻叙事不仅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更是一种通过新闻话语构建新闻事件意义,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时下,各种媒体中诸多宣传疗效的医疗广告,大都采用了新闻报道形式,有些还安排在广告专题之外的新闻专题之中。事实上,“软新闻”成了传播虚假广告的载体。“软新闻”的花样很多,从采写方式来看其主要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刘琴 《东南传播》2015,(6):70-72
从《爸爸去哪儿》到《花儿与少年》,明星"真人秀"节目延续了草根"真人秀"节目的"媒介奇观"制造,主要在"冲突"、"戏剧化"和"解决"这三种元素上发力,虽不能肃清"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冲突设计的陈规,但人物性别"刻板印象"正反建构的加入,因为节目场景的陌生化与生活化,情感性叙事带动了社会性思考,让节目在意义建构上实现了增量。  相似文献   

9.
杨晨 《新闻世界》2014,(5):300-301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其策划和议题建构同样传达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老外撞大妈"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关于"大妈"这一形象的构建和报道异同。  相似文献   

10.
王艳 《现代传播》2007,(3):125-127
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统视阈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多的是以产生、流传和强化刻板印象的“第三种来源”的姿态出现,本文则依据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由此引发的“传媒表征”的不断变迁,推导出一种刻板印象的“动态观”,并发现积极的刻板印象较之消极的刻板印象更容易为媒介所改写。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在改写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以求发挥和实现最为和谐的社会传播效能。而以上论述均可以在近年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中得到正反两个维度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是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典型宣传必须研究的课题,对这一心理因素利用得巧妙.有利于改进和创新典型宣传.提高典型宣传的社会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如今,媒介的日益多元化和强大力量使受众在媒介筛选加工后的拟态环境中接收和了解信息。其中,电视广告是最具渲染性,且与经济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媒体内容。一则成功广告的评价标准,不仅在于受众接受广告宣传的商品信息,对商品形成了认知和好感,更在于对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做出购买行为。然而,电视广告要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限定内,完整地实现这三个层次上的效  相似文献   

14.
数字是从事实中分析、归纳、抽象出来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服务。新闻采写需要做一做"数字还原"的功课,审视一下这个数字是从哪里出来的,产生数字的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数字产生的方式合理不合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需要调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背后有故事"。  相似文献   

15.
徐敏  康岚 《视听纵横》2007,(1):24-28
在媒介市场硝烟浓密的今天,媒介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不约而同地引入视听率作为检验媒介产品成败与否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指标成为当下众多媒体的集体行为。然而,对视听率指标的过渡依赖和重视所导致的被动与失迷,已经成为今天许多媒体人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资源短缺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商业传播主要方式的广告,应当充分认识到注意力的价值。本文试从品牌符号、明星效应、媒介策略等方面浅析广告传播策略的注意力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8日头版上的《义乌外来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人大代表》一稿,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指导意义。从采写技巧上来看,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意义的生产者,其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前人对“他者”的研究入手,然后把“他者”概念引入新闻报道领域,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新闻刻板印象、媒介框架、意义建构与解读、符号分析、新闻生产等几个角度切入,分析日常新闻报道过程中形象再现的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理解新闻报道的他者神话.  相似文献   

19.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黎勇  陈千一 《新闻前哨》2022,(15):27-28
对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原因的讨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记者,以及稿件等三方面。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西安家暴”事件为例,从受众的“接收”和“解读”方面分析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受众“误读”一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二是受众一贯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思维定式,三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叠加形成的刻板思维,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过早地作出主观判断所致。要改变上述状况,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及时充分报道,并努力消解受众刻板印象,尽力转变受众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