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富含各类象征意象。其中,灯塔是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复合体,是拉姆齐夫妇的形象代表,象征着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同时,伍尔夫也借这一“客观对应物”表达了她对世界存在本质的看法。战后的灯塔之行反映了伍尔夫在困顿中的良好愿望,这既是对世界本体的确认,也是对人物自我求证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传统对《到灯塔去》的评论,大多把它作为一部歌颂拉姆齐夫人高尚品德的力作,“灯塔”则被认为是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普照众生。其实,通过分析作者的生平及文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是一部描写女性悲哀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力作《到灯塔去》中两个情境的象征意蕴,认为伍尔夫通过成功地塑造拉姆齐夫人和莉丽这两个艺术家人物,完成了其艺术家自我的造就。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7,(1):22-25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鼎峰之作,对文中灯塔的寓意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生命美学视角出发,试图挖掘其美学意蕴。通过阐释詹姆斯对神秘灯塔的向往,表达他渴望了解生活真实的愿望;拉姆齐先生对去灯塔的态度从漠然到积极的转变,表现他从理性刻板向感性直觉的精神蜕变;温柔贤惠,无私奉献的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光束融合,象征夫人博爱精神永存的真理。灯塔是人类精神之塔,去灯塔是体验人生、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生活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5.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与伍尔夫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紧密联系。很多作家对其中的象征意象做了不同的解读,但是仍然留有一些空白之处。有些情感和意识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伍尔夫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来诠释感情,因此,文章大量的象征用于更加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针对小说的各部分标题:“灯塔”、“窗”、“岁月流逝”等意象进行了分析。借以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到灯塔去》的背景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充斥着父权至上的思想,百姓们都推崇这样一种信念:男性优于女性。然而,作为一个女性,虽身处特殊年代,伍尔夫却提出了一个大胆但发人深省的理论:“双性同体论”。男女性间的冲突贯穿全文,伍尔夫尝试通过宣扬两性间的平衡和融合解决两性间存在的问题。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对传统夫妇拉姆齐夫妇的性格描写及对莉莉·布里斯库一个新时代女性代表的刻画.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及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以及“双性同体理论”是如何帮助实现男女两性间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的。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苏丽  邢斌 《文教资料》2007,(23):107-109
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一九二七年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采用了"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伍尔夫安排在文本中的每个角色的命运模式:从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到主要配角莉丽、拉姆齐先生,再到拉姆齐夫人的八个儿女以及访客们,甚至连文本中穿插的童话、诗歌、典故等,都无一例外。这也正是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的一种焦灼的心态,一种不可救赎的世界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灯塔     
译文:灯塔Goldie听到风声呼呼地响。“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风暴。我们今天做什么?”埃迪问。“我们准备参观灯塔。”妈妈回答说。他们爬上了塔顶。“就是那盏小小的灯吗?没有别的灯了吗?”Goldie问。“已经足够了,”守塔人说,“这个镜片能让光变得很强。水手在40公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相似文献   

10.
文喆 《中国德育》2010,(2):80-81
就英国文学史而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作家。然而,对于读惯了金庸小说的中国读者来说,伍尔夫的名著《到灯塔去》却是一部不成其为小说的小说。因为这部译成中文后十多万字的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不过是写了拉姆齐先生一家和朋友们去海滨别墅度假的故事。小说开始时,拉姆齐夫人坐在窗前,一边给小儿子詹姆斯读《格林童话》,一边织准备第二天作为礼物送给守塔人小儿子的毛线袜子,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2):34-37
《到灯塔去》中语象叙事主要指年轻画家莉莉·布里斯科给拉姆齐夫人画像的叙述,以及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与女性化的符号性语言的融合。小说中的语象叙事主要是就视觉再现的过程,而非一般意义上对结果进行的再现。这种过程再现,拓宽了语象叙事的范畴,使得它能以动态的叙述过程来展示语象关系。莉莉的抽象绘画更能体现现代生活中的真实。而且小说中的符号性语言主要是女性化的,这种女性化的符号语言是对男性语言的反抗和纠正。抽象绘画艺术与符号性语言的有力结合,不仅更好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女性现实,而且也在文章最后为以灯塔为代表的死亡世界提供了灵魂的解药。  相似文献   

12.
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先驱和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在寻求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即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同时,颠覆传统父权制下两性的二元对立,并建立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描述,完满地体现了她的这种两性观,即两性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5.
灯塔的故事     
张五常 《当代学生》2011,(12):19-21
灯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里程碑。一提起这个诗意盎然的例子,经济学者都知道所指的是收费的困难,这种困难令灯塔成为一种非政府亲历亲为不可的服务。远在一八四八年,英国经济学家密尔(J.S.Mill)对灯塔有如下的分析:"要使航海安全,灯塔的建造及维修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由于熟练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和新颖的双性同体观点,伍尔夫被世界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伍尔夫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到灯塔去》因熟练运用了意识流写作手法和作者清晰的两性主张而受到全世界评论家的关注,并且这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小说主要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和他们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度假岛上的事情,主要人物是拉姆齐夫妇。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线索,小说围绕这次旅行而产生的分歧和最后旅行的成功,传达出了双性同体的必要:只有达到双性同体的状态,人类才能获得成功。以前国内外文献对双性同体均有不少研究,很少有人研究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灯塔     
<正>一座灯塔的呐喊惠州市惠东县黄埠盐洲中学初三级林泽鑫我是一座灯塔,伫立在辽阔的大海上。我白天享受着清凉的海风,夜晚为渔夫指明方向。可是好景不长,渔夫过分地捕捞海中的鱼儿,一些人随意地往大海排入垃圾甚至核废料,大海失去了原本的活力:曾经活泼的鱼儿正艰难地呼吸着。我感到痛心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拼命地呐喊:“快停止这些做法,海洋是全人类的!”  相似文献   

18.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芙塑造了两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善良、温柔、慈祥,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圣母式女性。莉莉·布里斯科勇敢、独立、有个性,是独立新女性的代表,也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一个女性。在小说中,伍尔芙以母亲和自己为原型,对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作出了富有深度的艺术描写。  相似文献   

19.
亚历山大城是位于埃及北部临地中海边的一个名古城,它是连接地中海世界与尔方世界的枢纽,也是当年海上的贸易中心.那时来往商船络绎不绝.它们就是以号称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作为航行的目标,驶往亚历山大城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性格特点,极力表达作者在她身上所赋予和体现的追求完美和谐的写作意图以及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展现给读者一副追求和谐完美的画卷.这部小说在我们大力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