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传世文献与古文字材料来看,赵国郡级职官的记载相对缺乏,目前仅能搜集到郡守、强弩后将、司寇三职。赵国县级职官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可推定有令、尉、司寇、司工、司成、工师、冶尹、宗正八职。赵国郡、县职官系统的不均衡特征可能是由郡与县在主要功能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赵国县级职官系统的复杂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代官僚制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北宋的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实行募兵制。镇戎军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金陷镇戎军后,仍实行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蒙元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制度,立国后的安西王府辖境,是蒙古兵、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集中驻防的地区,包括屯军;明代前期实行征兵制,嘉靖以后实行募兵制,固原招募的土兵乡兵是当时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清代前期实行世袭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在固原表现突出,向荣开清代固原募兵之先河,董福祥甘军招募固原籍兵士最多。  相似文献   

3.
从土地占有状况、阶级结构、技术条件三方面看,建立在中古田制基础之上的征兵制在北宋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募兵制,这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并对北宋一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氏立国后,以史为鉴,并顺应历史潮流建立起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而达到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服务的目的,一整套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官的选拔与任免制度,俸禄制度及考核制度是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这套制度的创建与完善为巩固赵氏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贵族政治的遗存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套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给赵国政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5.
赵国封2始于赵襄子,至惠文王和孝成王时达到高潮,赵国封君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开始是局限于宗亲范围之内,以“亲贵受封”为特点,以后扩至异姓功臣甚或幸臣,以“计功受封”为主流,赵国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对封君严密控制,封君的权力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讲,都被严格限制,难以形成与国家对抗的势力,封君成为国君中诱使将相大臣为之尽心效命的一枚香饵。  相似文献   

6.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如何集兵应战,是所有国家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略述汉代的兵和兵役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兵,是指战士,然而在汉代,作为军队基本要素和基础构成的战士,主要不用“兵”来名之。“兵”字在当时主要的含义是指武器,当时多用的名称是“士”或“卒”,如:“战士”、“甲士”、“介士”、“卫士”、“骑士”、“楼船士”;“士卒”、“吏卒”、“甲卒”、“县卒”、“戍卒”、“卫卒”、“正卒”、“更卒”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士卒”和“吏卒”。以“兵”指称战士个体,则比较少,而且往往是与“士”或“卒”相连为一个…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赵国诸子思想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诸子可称为诸子中的“巨子”级的人物。荀况、慎到、公孙龙等人,还有其他兵家,纵横家等。这些赵国诸子的思想主张,大多具有法家或兵家的思想倾向,几乎看不到有鲁文化中的仁义礼让、温柔敦厚的纯儒家理论。以往学者虽然肯定了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但忽略了对于涌现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赵文化原因的探讨。从赵文化的二重性,“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三晋是法家的策源地,赵文化的实用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赵国诸子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秦汉之际,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同时表明赵地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这些赵国因陷于各种政治漩涡,都无法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时期的赵国前后存世600余年、立都邯郸500余年。仅汉代赵国就历时400余年,是研究赵文化作为地方封国历史的重要阶段。然而,这一阶段跨度日久、史料遗阙、王位更迭、废立频仍,结合古代典籍文献与现代学者研究从而较为细致地梳理、编次、考订和补阙,进而更好地展现汉代赵国的历史面貌,为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汉代赵国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研究赵文化,赵国史应该是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上,赵国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的史实值得后人深思。赵国,是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她从春秋末期简子(赵鞅)创业、襄子(毋恤)立国,到赵敬侯迁都邯郸,又历经八代君王,先后在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二百多年,演绎了一幕幕雄壮的活剧,孕育出一代代智勇贤哲,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建立与实施了较为完备的兵役制度。作为抗战建国后方基地的四川,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兵役制度和征兵体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征兵制度的实施和宣传,增强了四川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同时,抗战时期四川兵役制度弊窦丛生,各级兵役人员借征兵之机?索中饱、估拉壮丁等,甚至导致农民暴动。  相似文献   

12.
“家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王位继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是一项重要内容。先秦赵氏先祖已经存在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虽为赵统治所推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实际执行过程却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赵氏立国后,君主立嫡时,往往惟自己意志是从,以致出现君住之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理想模式是永远不可能真正彻底执行的。  相似文献   

13.
论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重要特征,军事赏罚制度也应运而生。考诸史实,发现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已相当严整完备。以赏、军功爵制和官职升迁为特征的军事奖赏制度以及以斩、免、随坐、鞭、收家、废等为形式的军事刑罚制度相辅而行,互为补充。军事刑罚使人产生畏刑心理,官爵奖赏则是刺激因素。如果赏罚制度执行得当,无疑会激发将士的积极性。而赵国的统治者最终恰恰失败在“赏罚不信”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赵国会盟活动的细致梳理,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上看,会盟发生的时间正属于赵国疆域扩展时期;从空间上看,会盟地具有位于会盟国之边境交会地带、或是交通要道节点的区位特征(平陆除外),其总体空间分布则经历了从东到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代的赵国官制,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散失等原因,已经很难看到系统全面的记载,只能看到赵国官制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的记述.笔者收集传世与出土文献,汲取前贤今哲成果,归纳梳理,从卿士化家为国、家臣变大臣,继承周晋官制革新职责,借鉴别国官名为己所用,首创官职名号独具特色等四方面,再探赵国官制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赵国官制考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步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是最高统治,国王以下建立了以相国和将军为武百官之长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官吏;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都尉、裨将、军中侯等军官;与将相平行的还有教导国王或太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官。此外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官吏、有宦令等。纵横交错,统取决于君主,构成了君主制的官僚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赵国官制考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步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国王以下建立了以相国和将军为文武百官之长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官吏;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都尉、裨将、军中侯等军官;与将相平行的还有教导国王或大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官。此外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官吏,有宦者令等。纵横交错,统取决于君主,构成了君主专制的官僚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赵地成语典故高度浓缩了赵文化的内涵、精神、特质和风格,是赵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本文从先秦赵国成语典故中选取了"安然无恙"、"董狐直笔"、"完璧归赵"、"刎颈之交"四个颇具典型意义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成语典故作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