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中有一些合音字,这些字其实分别是另外两个汉字的合音,它的含义也是那两个汉字的合义。例如“诸”是“之于”或者“之乎”的合音。(虽然其中“之 zhī”和“乎 hū”现在的读音合起来,正好是“诸 zhū”的读音,但是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合音字的音,是指古音而言的。)还有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近音词、同音词很多,有些意思迥异,有些却很相近。如果分辨不清,就会把词用错,也会把字写错。下面几组同音词的词义是很容易混淆的,应仔细辨析。[肤浅 浮浅] 这两个词的相同点:都表示浅,不深。不同点:“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如:“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常识等,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戒骄戒躁,求真务实,努力克服脱离群众的浮浅的官僚主义作风。”[眷眷 拳拳] “眷眷”,多指感情上怀念,依依不舍,如“张明敏先生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眷眷之情”;“拳拳”,多指态度上诚…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利用已有字形的音去记录其他词的现象,而“形借”是利用已有字形的形去记录其他词的现象。本文对“形借”的发生机制、“形借”的借音现象、“形借”的分化现象进行讨论,并指出因“形借”而产生的分化字与同源词无关。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5.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怎样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人认为:先教读音,后明字义就成了嘛。其实不行!第一,先谈“字”的教学。是“音→形→义”、“形→音→义”还是“义→形→音”?要确切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掌握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困形见义”。无论象形字也好,会意字也好,指事字也好,形声字也好,都充分体现了“因形见义”  相似文献   

6.
表“骗”义的“脱、赚”分别为“詑、詀正(譧俗)”的记音词.“脱”本体义中的“失去、避开”意象、“赚”本体义中的“获得”意象均和欺骗概念有着客观存在或人们主观臆想的联系.“脱、赚”之“骗”义的产生,演变的主要动因是记音,演变的机制是概念整合,“詑、詀正(譧俗)”的“骗”义被整合进入记音词“脱、赚”的本体义域,演变的结果是“脱、赚”在本体义域的基础上获得了“骗”的新创义.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析字格从音的角度可确立“借音析字;”从形的角度,可确立“借形析字”与“减损析字;”从义的角度,可确立“衍义析字”。析字格的用处,大都在于衍生新字、派生新义,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纯音译,如休克(shock英)、沙发(sofa英)、苏维埃(俄)、模特儿(法)等。二是音意兼译。把一个外来词分为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冰淇淋(icecream)、新西兰(NewZealand)等。三是音译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又如“啤酒、沙丁鱼、芭蕾舞”等。四是借形,借外族语言的汉字词,而读汉字音。这是吸收日语词的主要方法。如“景气、取缔、干部”等。另外还有字母词,如MTV、CT等。“…  相似文献   

9.
“能”的常用义是当“能够”(动词)讲,但它在诗词中的意义跟它的常用义是不相同的。例如白居易《忆江南》这首词中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里的“能”字课本中没有注释,不少人都将这个“能”字理解为“能够”之意,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能”字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东巴文研究中首先使用借形字的概念,意音文字大多经历过“借形”阶段.本文通过借形字名与实的讨论,借形字与假借字、同源字(词)、同义换读字等相关术语的比较,提出广义借形字,并试总结判定借形字的基本方法.同时就借形字的分类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1.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13.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两组难以区分的声母。南方方言一般都没有舌尖后音zh、ch、sh,北方方言的有些地方虽然有舌尖后音,但所管的字数也不完全同普通话一致。如何辨认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字?通行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利用形声字偏旁对应类推。如以zh声母的代表字“正”类推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除了“昭昭”、“赫赫”、“天天”、“灼灼”等迭音词而外,一般都是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又称为“连语”,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义的双音节单纯词。绝大多数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都有双声或选韵关系。所谓“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所谓“迭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但只要韵腹、韵尾相同,也算迭韵)。以现代汉语的词为例,“珍珠”是双声关系,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迭韵关系,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双声迭韵联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用“貌”字来解释。例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参差”  相似文献   

15.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16.
“背”字的“背负”之义与“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常常都用“背着”表示,构成一对“同形异义”词,容易产生歧义。恢复“借”字来分担“背”字的“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yōu jìng níng jiéxīn míng yǎn liàng()()()dī’àn kān cèlín cìzhìbǐ()()()二、查字典填空。(5分)1“.酿”字的音序是,音节是,结构是,在“酿酒”一词中的意思是。2“.磅”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读“páng”音时,可以组词。读“bàng”音时,可以组词。3“.益”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增加;②利、有好处;③更。下面各词中的“益”应选哪种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有益身心()日益密切()延年益寿()三、照样子,加上偏旁构成不同的字,再组词。(4分)例:直植(植物)值(值日)1.()()2.宛()()3.戋()()4.佥()()四…  相似文献   

18.
对多音单纯词,学生不大容易辨识,教师也不大容易讲清楚。如何辨识多音单纯词,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要透彻理解多音单纯词的性质。除外来语外,它几乎是汉语固有的联绵词。这类词一般是先有一种名称或概念的存在,根据这一名称或概念的读音,找文字来记录,因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分别举例谈谈。 1.组成一个词的两个字,仅是表示该词的读音,都别无他义。如“蝙蝠”,这两个字都只是表示读音,没其他意义,可以这么  相似文献   

19.
笔记二则     
<正> 一、谈《诗·唐风·葛生》中的“亡”字上古“亡”字常借用为“无”,如《礼记·檀弓》:“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无’”.《论语》:“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有”、“无”对文,“亡”借为“无”无疑.上古“亡”属明母阳部,“无”属明母鱼部,“亡”、“无”声母相同,韵部属阴阳对转,“亡”、“无”音近互通.  相似文献   

20.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