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的原则从来没有被取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母以子贵。在皇室中,儿子当上了皇帝,母亲便会贵为太后。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父以子贵,因为儿子的原因,父亲才得以当上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5.
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政治制度,它起源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衍变,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各国实行何种形式的继承制,各有不同,形式是多样的。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考诸史实,我们认为赵国并没有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按照君王个人意愿挑选王位继承人。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时期的渤海国,其王位继统存在着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考察来看,嫡长子继承制是典章制度中的基本与核心内容。典章制度中的这一主要内容源自两大方面,一是唐王朝的类似典章制度内容,另一是肃慎族系漫长历史岁月形成的俗制内容。这一典章制度应该形成于高王大祚荣立国后,完备于文王大钦茂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8.
水西土司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的水西地区存在上千年时间,其原因主要在于:水西地区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其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土官治土民"政策是其存在的重要外因;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存在的重要内因;边远的地域空间是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正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确保了水西土司在毕节地区历史上上千年时间的延续和继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是专制主义皇统得以延续的根本.影响该制度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如嫡长子继承制本身的弊端,唐朝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专制的皇帝制度,皇帝与太子、太子与亲王的权力斗争,权臣、后妃、宦官、即位传统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宗法制度牢牢占据了中国古代世袭统治的核心地位,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一继承权必须属于正妻所生的儿子,所谓"嫡子",庶子即使年长也不得立。如果有多名嫡子,那么必须由最年长的继承,嫡次子即使更聪明能干也不得立。  相似文献   

11.
北宋太祖与太宗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显得与早已确定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极为不符,而历史记载的含糊其辞遂使之以“独影斧声”的历史传说而成为千古之谜。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合乎逻辑与情理的推断,试图揭开它的谜底。  相似文献   

12.
希伯来人的宗法思想起源于祖先崇拜,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维护宗法思想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各种现实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诞生了选民观。宗法思想影响形成了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摩西后的神权、王权都曾想打破这种社会政治结构,却无法从根本上触及其宗法制根基。  相似文献   

13.
张丽萍 《文教资料》2007,(24):87-88
嫡庶之制,就是在多妻的情况下区分作为法定配偶的正妻和众妻妾身份上的尊卑,并从而规定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因受欺凌压抑、捉弄、轻蔑,满腹愤懑,无以发泄形成了心理变态扭曲性格的贾环母子,是压在底层的姨娘和庶子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位的继承是皇室和国家的大事。“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西周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皇位继承的基本准则,被以后各封建朝代遵守,以保皇权更替的政治稳定,然而明神宗万历朝的立储事却迟迟不能解决,前后持续十五年,在有明一代,甚至整个封建时代都是不多见的,对万历朝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万历朝的立储事及其对万历朝政的影响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的晋国,诸多强宗大族相继衰亡,反而是异姓的赵氏家族几经磨难,最后与异姓的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原因是赵氏在家族内部继承上,摆脱了世袭贵族的立子的宗法继承制,而代之以立子以贤;每一位赵氏掌门人对待手下士人都是不拘一格任用和重用。赵氏虽然也被称为贵族,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士族,因此赵氏在晋国虽然遭遇挫折,但却日渐壮大。  相似文献   

16.
王毅 《文教资料》2020,(7):75-77
李唐王朝是传统王朝中少有的盛世王朝,但是在唐朝最繁盛的前期在政治上却极不稳定,即皇位继承不稳定.唐前期曾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因为个别原因而流产,表现出唐前期皇位继承制度的不稳定性.从唐代的政治继承和东宫的官僚体系及胡汉文化的斗争三个方面分析,可以探讨出影响唐代前期皇位继承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三、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世族,就是指从原始宗法制家族和宗族组织中发展起来的、其族长世代以嫡长子身分继承地位的宗法贵族统治的宗族集团。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最初可能是一个氏族规模的世族,后来诸侯势力扩大后分封出去的所谓“公子”的后代,也逐当形成为一个世族。这种“公子”有两重性,他对诸侯来讲是宗族成员,对继承诸侯地位的嫡长子来讲是弟兄关系。“公子”虽是大宗的宗族成员,但他自己却是小宗,受到身为大宗的嫡长子的统率,对大宗是隶属关系;但是“公子”对由自己开始的本家族成员来讲,又是世族组织的起点。“公子”就是“别子”,《礼记·丧服小纪》:“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反映了“别子”生活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18.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我国女子继承权有巨大发展女子继承权的确立实现,以宗祧继承、诸子均分,家长制与家庭财产共有制的废弃为条件。以双系继承和男女平等继承、个人财产制的确立为基本内容?法律意识之超前与滞后,法律漏洞和空隙的存在,与家庭财产共有制的存留相结合使女子继承权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王杖制的推行是汉代保护老龄权益的重要举措,它于西汉初年确立,又于西汉中后期进一步发展,并被东汉王朝所继承。它赋予了杖主诸多权益。在施行上,也表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受杖率高以及执行力度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