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南祥虎 《语文天地》2014,(28):36-37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涉及到哲学、教育、文学和语言等许多个领域。语文教学只是他的众多研究领域之一,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他的语文教育观,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一、培育人才梁启超重视培育人才,他把培育人才看作是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根本。他认为变法之本在于人才。畅引婷、畅芳珍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指出,梁启超认为学校要教会人的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人学做人。他认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在课程标准中有很大份量的“审美教育”、“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科学精神”等等属于文学教育的方面却正在被弱化,甚至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能使受教育者丰富知识,涵养美德。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创设审美情境,品味语言美,挖掘形象美。科普作品中的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现象的奥妙美和科学精神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利于语文教学过程实现优化,有助于学生心理减压并健康发展,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应重构语文审美教育的课程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语文教学的“体悟“学习,构建语文审美教育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语文教育“味”的探索,当代学者陈本源先生有《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他把“味”和语文联系起来,认为: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含义.一是指语文材料的丰富意蕴和审美特征,亦即语文材料中蕴含的理性意义和美感力量.……二是指在读写活动中,对语文材料的一种认知方式和审美体验.真正把语文和“味”组成词并变成一个概念的,当首推程少堂老师.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梁启超,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仅仅是他浩翰的学术之海中的微波.可是,就在这个不被常人所看重的领域里,他亲自实践,潜心研究,初步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语文教学法理论,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一)清朝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他的祖父梁维清曾任“教谕”,是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小官,他父亲梁宝瑛在乡里当私塾先生,母亲也略知诗书.在这个家庭里,梁启超“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  相似文献   

9.
高菲 《学语文》2021,(2):20-22
社会现代性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批判式生成。这期间,知识、学科的分化以及社会的整体转型都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着影响,在内外力的驱动下,语文教育走上了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追求的现代性发展道路。从晚清的文白之争至今,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期即理性精神启蒙,语文教育在传统与现代间抉择;工具主义盛行,语文教育完成学科自证;工具主义纠偏,语文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美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育的美学借鉴应该是精神上的吸收,它区别于工具层面和目标层面的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这种语文教育美学观强调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审美精神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灵魂,这是对功利主义语文教育观美学超越的理性要求.本文从语文教育的学科个性和培养目标两个方面来讨论语文教育的美学借鉴,力图使审美精神观照下的语文教育呈现出自由创造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语文教育本质要义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标准》强调的是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知识、能力与兴趣、情感、态度等的统一。科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创新教育是通过语文的教育和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现代教学观和新型人才观,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从“知识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课文为载体,有机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实守信教育、亲情沟通教育、承担责任教育、崇尚科学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许丽 《现代语文》2008,(5):63-65
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及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周扬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还具体提示“语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6.
魏书生,辽宁省特级教师,著名的语文教学家。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以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著名的“六步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创新性、发展性和求实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一、语文教育民主观语文教育民主观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中的民主化,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魏书生认为,要把学生当作“主人”,就必须尊重学生,努力走进学生心灵,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尽可能深…  相似文献   

17.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享受精神生活、培养情感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进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文章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教育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有得也有失。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给人们展示一个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实践审美、生生不息的"中国古代精神";反思百年成就,给人们展示一个直面世界、勇于自新、学习科学、重建知识的"中国现代精神",在视界融合之境展望我国语言文学教育"一心二门,十字打开"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字、词、句等方面的微观教学升华为对人类文化、科学文明及人格魅力的审美情感教育,把几册课本、四面课堂的“闭门讲经”式教学扩展到大社会、大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和社会生活节奏,全方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这个“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广阔性、语文课堂的社会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上。它要求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实行“大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