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轼作为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如《碧鸡漫志》(宋王灼)中“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条所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这里,王灼将苏轼对词的贡献提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他的这段论述涉及有关苏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苏轼词与音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苏轼“非醉心于音律”只是“偶尔作歌”,那么,苏轼词究竟合不合音律呢?关于词和音乐的关系,早在中唐,元微之就在《乐…  相似文献   

2.
苏轼作为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如《碧鸡漫志》(宋王灼)中“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条所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这里,王灼将苏轼对词的贡献提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他的这段论述涉及有关苏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苏轼词与音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苏轼“非醉心于音律”只是“偶尔作歌”,那么,苏轼词究竟合不合音律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4.
苏轼乃宋代文坛的巨孽,也是古代文艺史上一位旷古奇才,他在诗文、词赋、书画等艺术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而自成一家.论散文:“欧(阳修)苏”并称;论诗,“苏黄(庭坚)”并举;沦画,“文(同)苏”齐名;论书法,“苏、黄(庭坚)未(芾)、蔡(襄)”四大宗师并称为“宋四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文坛“三苏”.论及词作,“苏辛(弃疾)”并列,以其旷达、豪放的风格,首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堪称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光辉代表,同时也不乏格律词派的精严和婉约词派的神韵.诚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赞誉:“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①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评论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花裉残红青杏小)时也指出:“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②在一百多卷《东坡全集》中,有词两卷,约350首,名《东坡乐府》(又名《东坡词》).苏词内容广泛,题材新颖,除较多的政治抒怀词、咏物抒情词、表白心境、折射多维内心世界的词,还有一部分思亲、念友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6.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若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在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中,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且多上乘之作,但人们往往将之忽略.张炎在《词源》中赞  相似文献   

7.
一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首中秋词,历来腾播人口,撼人心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李冶《敬斋古今注》卷八云:“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异清  相似文献   

8.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一首诗,叫做《初到黄州》。一讲到苏轼,三个名词会同时进入脑际:首先是“苏堤”,苏轼为官抗水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杭州城里的一大景观。其次是“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在诗、书、词、画上的非凡造诣和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而一再为人们所引为广告之语,比如“东坡肉”、“东坡酒家”、“东坡酒”等。第三个名词是“乌台诗案”,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苏轼曾用诗句来…  相似文献   

9.
在宋词的百年流变中,苏轼勇开豪放旷达一派。但自宋代始,东坡词即屡屡受到非议,时人常以苏词不协音律为病。不协音律是否是为词之病呢?我们认为:苏轼突破音律的种种束缚,使词从“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是词的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种大胆的尝试标志着词开始由酒边文学向案头文学的演变。 宋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乎一致的看法,即词要协音律,认为不协音律是词作之病,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指斥苏轼、晏殊、欧阳修有些词作不协音律…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词选/于培杰、孙言诚注译产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12《苏轼词选》前言/阵迩冬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9评哎苏轼词达》/马茂元了光明日报,1959.11.15偏爱古人与批判接受一一对《苏软词选·前言》的意见/戴鸿森了光明日报,1960.6.26礴苏轼词选释》前言/叶柏村了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朋1.1东坡词论丛/苏轼研究会编I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9《东坡乐府笺》序/夏承寿,词学季刊(2卷),1935.1东坡乐府笺(:卷)/苏轼撰、龙沐励校笺了商务印书馆影印_,1936东坡乐府/苏轼了上海古典文学社影印,1957,东坡乐府/苏轼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l…  相似文献   

11.
张先词的艺术创新涉及形式要素、内容要素诸多方面,对《东坡乐府》的创作影响至巨,是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词风的前驱。本文还分析了张先词艺术创新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艺术创作,与中国酒文化密切相关。现存东坡词300余首,竟有半数以上涉及到酒。其中的关联,一方面是东坡对传统醉美风范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于他融会高尚的人格修养、精深的学术见解和牟富的创作经验于己怀,在把握传统醉美精神的基础上对“酒趣”的内涵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的开拓与扩展。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引)的话,而苏轼则是人们历来公认的豪放词的创始者。虽然这以前,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已露豪放的端倪,但在词坛上站稳脚跟,而能与婉约派相抗衡者,则还应自苏轼始。在三百四十余首《东坡乐府》中,真正可称豪放词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它在词学史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 宋代词坛婉约、豪放两派,词人辈出,蔚为壮观,犹如鲜花争妍,绚丽多姿,各呈异彩,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殿堂。 苏轼首开豪放派的先河,与婉约派分庭抗礼。南宋胡寅在《题酒边词》一文中评论道:“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十分中肯地概括了苏词豪迈磊落、恢宏阔大的风格特点,高度评价了苏轼对宋词发展所作的贡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赋诗赞道:“吾喜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更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道出了苏轼词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难解的别号     
张戬 《语文知识》2005,(9):30-30
《语文知识》2005年1期所刊《苏东坡名号知多少》一文称苏轼号“东坡居士”“老泉山人”。苏轼号“东坡居士”众所周知,但“老泉山人”不知出自何处。笔者孤陋寡闻,只知道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相似文献   

16.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五十万字,是石声淮、唐玲玲两先生继《苏轼文选》(由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数十年来学术界在东坡词研究方面的又一巨获。东坡词在宋词和整个词史上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东坡以前,词基本未出“艳科”范围,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几为填词唯一风格。至东坡先生出,“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  相似文献   

17.
曾枣庄《需》文全盘否定饶晓明论《竹枝》等40首为新增东坡词。但据史料考证《,竹枝歌》可入东坡词,而非曾文所说“的楚声即楚辞”的纯诗。因为早在唐代《,竹枝》即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刘禹锡并已有了《竹枝新辞》“的倚声填词”词作,五代或宋初的词总集《尊前集》中也有《竹枝》词调,宋人和苏轼自己也认为《竹枝》是词。清代万树《词律》和康熙《钦定词谱》都在卷一首列了《竹枝》词牌,因而可确认东坡《竹枝歌》应属词作。文末对曾枣庄的文风献了忠言。  相似文献   

18.
此文就本刊2005年第6期发表的饶晓明先生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证》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长短句是词的最基本的标志”,但长短句不等于词,因此证明不了苏轼“被打入另册的40首长短句”都是东坡词.词是隋、唐时代的产物,兴盛于宋.但中国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长短句诗,即所谓的杂言诗.认为饶文的主要问题是把苏轼的骚体辞、乐府诗、歌词、乐语等诗体都说成是词.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一次,在去沙湖道中遇雨,因无雨具,“同行皆狼狈”,而他却“独不觉”。不久,天又晴了,于是写下了一首词——《定风波》: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苏轼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是怎么回事? 答:毛主席在1941年作的《关于农村调查》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见《红旗》杂志1979年第1期,第5页)"八面受敌"一词见于苏轼(东坡):《又答王庠书》(载《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