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阳明 《中国德育》2007,2(2):63-65
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儿童一生奠基的重任。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文化将影响儿童的一生。有文化、有品味的学校,培养、造就有文化、有品味的教师;有文化、有品味的教师,熏陶、塑造有文化、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我们将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和文化;什么样的教育和文化才能使孩子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2.
严咏梅 《江苏教育》2014,(13):45-46
"艺术英语"教学力求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引领,给儿童以智慧的启迪、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让学生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长,实现儿童精神与言语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儿童的精神逐步发育期,与中学生的成长期以及大学生的成熟期都有很大不同。我们给了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就给了学生什么样的生活。语文承担着母语学习任务;它直接促进儿童的精神发育。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是活的,蕴涵着滚烫的民族感情,熔铸了民族的主流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顾润生:学校提出的新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以新龙文化涵育儿童品格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宗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华龙文化有着"团结合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开拓奋进"等精神内涵,强调的是一种集体精神,讲究的是要有群体意识。新龙文化是对龙文化的传承,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根据新时代对儿童品格的要求,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体现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不仅仅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追求幸福人生。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呢?我们大连市实验小学认为,必须要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出发,让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基于儿童文化观的教育强调:儿童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需  相似文献   

6.
傅淑红 《广西教育》2009,(22):40-40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盈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张富有 《天津教育》2020,(27):62-63
"教育应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使儿童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自己成为好孩子。"以美好教育理念为引领,打造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建设有品质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10.
数学规定的背后是数学精神与文化的体现.引导学生对规定进行探讨,可以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与创造能力,可以培育儿童的数学素养,可以让儿童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种探讨,必定基于儿童视角,引导儿童与数学规定进行“对话”,才能达到对规定的理解与悦纳.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行动方式和规则。文化生活是儿童文化的表现形式,精神生活是儿童文化的实质。儿童文化的缺场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场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力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成人文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重建儿童文化、提升儿童文化的生态伦理,需要回归自由的童年,建构表现者的文化;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儿童文化资源,创生儿童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传统节日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深儿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让学生浸润在节日的文化当中,自然地感受美,自主地欣赏美,自由地创造美,让艺术滋养儿童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人文分别标识着人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从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到人文取向的人之自我意识的表达,从儿童感知世界的整体混沌化到人文生成与承纳的主客统一,从儿童潜意识化的精神涌动到人文存在的不可言明性或隐喻性,从儿童生活的诗性逻辑到人文文化的性情化理解,从儿童的游戏精神到人文自由的永恒追求,可以发现儿童精神与人文文化的精神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吻合一致.儿童精神是一种人文性的精神,儿童精神所呈现的是一幅"活"了的人文文化之景观.在技术理性主宰的现代文明中,儿童教育对于童心的呵护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在履行重塑人文价值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4.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十分丰富,在世界文化资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外籍文学作品在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相遇"什么样的教师,是影响儿童当下及未来幸福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关键事件",因此教育要为儿童遇到能改变其一生的"最美"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最美"的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突出。就其本质而言,"最美"的幼儿教师所要探讨的是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象与气质神韵。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章提出幼儿教师之"美"有"言谈举止"之美、"优雅仪态"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共同沉醉"之美共四种形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 ,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7.
关注儿童发展的文化安全,既需要维护儿童所属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文化安全,又需要捍卫儿童童年存在意义上的文化安全。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媒介的开放和信息量的增大既给关涉儿童发展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西方大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媒介传播的不良影响、文化垃圾的侵袭、成人对儿童文化的扼杀和排挤等都给全球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威胁和挑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健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87-88+96
品格决定人生,淬励品格需要学校教育工作有务实行动。沁园实验小学有效探索学生喜欢、知行合一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品格教育新范式,立足本土文化发掘,走进梁溪百巷,开展了“梁溪百巷精神淬励少年品格”的行动研究,在研究深藏于梁溪百巷的内涵文化中,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有效实现学生民族精神的升华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化是基于其天性和需要并通过同伴交往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定义了儿童艺术,儿童艺术反哺着儿童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儿童文化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沉默的自由主权、缺失的游戏精神、消逝的诗性逻辑以及破碎的感觉和反应.儿童文化缺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成人文化的专断控制,最深层原因则是对儿童以及儿童艺术的误解.重构儿童文化需要重新认识艺术中的儿童,确保儿童文化不受侵蚀;需要提升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净化儿童文化环境、丰富儿童文化资源;需要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立足儿童文化的生长基地.  相似文献   

20.
贾娥 《教师》2014,(21):117-117
本文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儿童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出发,从让教室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家园;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美化教室墙壁,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让和谐人际文化伴随学生成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真正实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