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把国内外著名史家和学者对历史的认识,包括解释、评价等称之为“名家史论”。从史料性质上来看,“名家史论”反映的是名家的历史认识,折射的是名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1]将“名家史论”引入课堂,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名家说了什么,更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名家是如何评价历史的,他们基于哪些视角,采用哪些史料证据,如何提炼观点,怎样架构历史分析的逻辑等,进而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历史,领悟历史结论会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视角的变化而改写,即便是名家,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浙江省小学数学新课程课题研讨会上,我有幸被邀请执教了一堂研究课。“选择怎样的学习主题?”我举棋不定、思考良久。既然是研究课就必须突出课的研究价值,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课题———“圆的认识”。“圆的认识”是个非常传统的数学学习主题,许多教师包括名家上过这堂课,这一学习主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课堂教学相对难以组织。“如何使传统的知识学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穿老鞋走新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轻松学习,使课堂‘活’起来﹖”这是我选择该学习主题的初衷,也是本堂研究课中我想体现的研究主题。思考学生在低年级时对…  相似文献   

3.
课堂如酒     
严霞 《湖南教育》2010,(3):34-35
历经的课堂成百上千,观名家大师的课也多,对于课堂的认识,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又清晰。在无数次苦涩或甜蜜、失落或陶醉之后,“课堂如酒”便浮于脑海了。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幸多次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数学示范课,如“圆的认识”“审题”“角的度量”“分数的再认识”“孙子定理”等经典课例,一次次感受到华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态生成,教师与学生在短短40分钟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生命之旅,强烈地感受到华老师的数学课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相似文献   

5.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行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大师。他总是在不停的挑战与创造中用一个个灵动的课例让人惊羡,让听课老师赞叹“我怎么没想到”,让学生生发出“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的评价。下面我们就以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欣赏这种前路未知的课堂结构,体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是一派生动、热闹的景象。不过,我们仔细观察,透视活泼、热闹的背后,仍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完全吸收内化新课程理念,教学中仍未走出“灌输”的误区。笔者摄取课堂教学的两个片段,谈些认识。“圆的特征”教学片段师:圆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小组合作画一画、折一折……找出圆的特别之处?(学生只操作一会儿,教师就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通过操作,你知道哪条是直径?生1:我把圆对折,中间的折痕就是直径。师(忙问):用什么字母表示呢?…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的公开课“圆的认识”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那么,你们能画一个圆吗?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画圆的方法最多、最简单、最科学。”话音刚落,每一小组就迫不及待地边讨论边画起了圆,兴奋写在每一张小脸上。课堂上异常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我,使我也变成了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学生,和每一小组的成员讨论、交流。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十几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该全班交流了。有的说可以照实物画圆;有的说可以用图…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圆柱和圆锥。  相似文献   

10.
<正>“扇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认识”中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圆,会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考虑到扇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标准对扇形认识的要求,教材在认识圆之后教学“扇形的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扇形,体会扇形与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的认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内容教师研究得不多。与兄弟学校联合教研活动时,我们选择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生真能“创造”数学(或“再创造”)吗?笔者有幸在福州听了连城县吴声季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体验到他是如何通过活动实现数学“再创造”的。课堂片段实录如下:师:(投影出车轮、硬币等)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是什么图形?生:圆形。师:你们想知道圆形的知识吗?(生答后板书“圆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学习,乐意…  相似文献   

12.
在“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人对圆的认识.提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教师称,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由正方形到八边形……边数无限增大,直至得一圆。对此解释,我们甚感疑惑,“圆出于方”是这样解释的吗?如果是,那后一句“方出于矩”岂不要解释为正方形是由矩形不断地切割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深深地为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大气”的教学设计所折服。尤其是华老师创设的“小明寻宝”的教学情境,它简洁、深刻、清晰、流畅,成就了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4.
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摩天轮、圆形花坛、圆形喷水池等含有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片里都有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圆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而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诸如太阳这样的球体时,用课件演示“将球从中切开会得到圆”)  相似文献   

15.
周一贯 《福建教育》2005,(4A):20-21
在新课程理念导引下对理想课堂的追寻,使我们发现了课堂原本具有的生成性特点。不可小看这一近乎常识性的发现,它对于世代沿袭的“教案决定课堂.课堂演示教案”的铁定准则,却是强大的冲击和反叛。“有破有立”,于是一个有待认识和实践的新命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从新的高度、新的层面去认识和处理“预设”(近乎教案)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吴俊 《课外阅读》2011,(11):221-222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本文以Ⅸ圆的认识(一)》为教学案例,探讨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圆周率π,它表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约等于3.14159265….π是无理数,要求出它的值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学过“频率与机会”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来做一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三名课堂”,即名篇解读、名师课堂和名家讲评。教材收录了大量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材料,值得老师们反复品读。小语名师在课堂教学上各有建树,各具风格,各领风骚,研读他们的经典课堂往往韵味悠长,启迪良多。名家讲评则从某一角度对这些经典课堂进行深入的解剖和赏析,以便让一线老师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希望“三名课堂”的开设,能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圆的周长和面积”单元教学建议缪建平“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圆,画圆;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认识扇形。教学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区分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根据上述教学重难点,握出如下教学建...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