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各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刀、尺子、三角板等)通过剪、量、折、比等各种方法,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探究了长方形的特征后,接着进入了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环节。当我要求学生拿出材料袋中的正方形纸片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正方形纸片。”这时我意识到在课前准备方面疏忽了。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那如何化解此时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说长方形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请大家把折好的长方形举起来让别人看一看。 (学生都举起了手中的长方形。) 师:你们还有其他的折法吗? 生:老师,我有两种折法,一种是横着折的,另一种是竖着折的。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圆是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一位同学回答:“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因为沿长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线对折,对折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所以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这位同学为什么说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呢?这主要是将“完全重合”、“完全相等”误认为是一回事了。“完全相等”指的是面积、周长,还是其它方面相等,表达不清。退一步讲,就算“完全相等”指的是对折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等全部相同,但如不重合也不能把对折线称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上面所提到的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对角形两边的  相似文献   

4.
<正>前不久,南阳市卧龙区组织了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马闯老师执教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我学习观摩了这节课,并且有幸对这节课进行了现场点评。马闯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整节课脉络清晰,学习活动自主开放。由于学生之前已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基于此,马老师创设了由长方形面积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情境,这种从学生经验出发的设计,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上马老师有激情、丰富的激励语及恰当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过程如下:在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自主摆长方形,并记录下所摆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数据,并让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结果大多数学生顺利地说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整节数学课中,师生的配合是默契的,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的,学习也是自主的。乍一看来,这是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但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究竟是学生数学思考的结果,还…  相似文献   

6.
案例: 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折一折,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不一会儿,硕果累累。略去教师的引发部分,重组学生的交流内容,摘录如下: 一组:“我们组用重合法把长方形纸片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对折,发现了长方形对着的边一样长。” 二组:“我们组把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按照教材思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应该说教学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然而这种顺利却给我一种隐隐的欠缺感。到底缺少了点什么呢?我苦苦地寻思着。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再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简便易行的操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铺垫。最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莉  王燕 《河北教育》2000,(1):33-33
“三角形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巧数方格,蕴伏规律。 引入新课后,首先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出示一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如图: 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方格…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执教了一节送教下乡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中。孩子们很快提出“我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的猜想。他们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随后在钉子板上进行验证,并通过对几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的研究,孩子们发现这几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宽。  相似文献   

11.
这样引进好     
顾老师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看着图议论纷纷,答案不相同。老师接着说:到底哪个面积大呢,凭眼睛看不行,我们可以通过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大小来判断。那么,怎样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老师就教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拿一张长方形纸,每对析1次就把纸打开,看一看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是这张纸白的几分之一?你能发现规律吗?根据发现的规律,你知道对折10次时,这张纸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这一节教材是在学生学过面积的概念,面积的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学好上述知识,我采取了以下几点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高慧娟 《甘肃教育》2002,(10):29-30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节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出示了一个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直接测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觉得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太麻烦,产生了认知冲突后,想用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写这个案例的冲动,来自我执教的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摆一摆”这节课,教学内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顾家炜 《辅导员》2010,(9):27-27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用24米长的篱笆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我一看可得意了。“这太简单了!”24米长的篱笆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那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不就是12米吗?于是我把几种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我发现了一个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内任选一点,并将该点与四个顶点相连接,所分割成的四个小三角形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正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在图1中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相关几何知识的基础。二、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说说怎样就能知道它的面积。根据前节所学内容,学生会说出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当学生通过实际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时,教…  相似文献   

20.
教要得法: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许多教师历来的做法是:让学生剪下许多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再用这些正方形小纸片去拼摆出长方形并数出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学生写字用的小字格纸有个特点,就是每个字格正好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于是,我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意采取以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