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2.
小语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多是美的结晶,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以生动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如果我们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发他们高尚的情感,就可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以美悦目。小语课文中有不少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如《海底世界》、《瑞雪》、《荷花》、《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这些课文,有的描绘了大自然风光的绮丽,有的描写了祖国山  相似文献   

3.
<正>《氓》作为婚恋叙事诗的经典篇目,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桑女的悲剧女性形象作为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典型,兼具个性之悲与命运之悲。但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这类女性形象的悲剧美价值却并未得到大部分教学者的重视,因而其内蕴的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一、桑女悲剧美的内涵厘定  相似文献   

4.
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悲剧性”课文,如《小珊迪》、读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形象,这些典型形象能激起学生无限悲悯。无限同情的情感,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情操、道德灵魂起到熏陶、净化的作用。讲好这类课文,关键是要产生悲剧效应。教者必须在“悲”字上下功夫,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力量,着力渲染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无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是思想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创设“悲”的情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相似文献   

5.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或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①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空前震撼人心的伟大的悲剧。它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与作家的倾向性,它所着意描写的那么多美的人与美的事的惨遭毁灭,它的支撑全局的主体结构,无不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但是,《红楼梦》又并非如王国维所说的“彻头彻尾之悲剧”,而是包含着相当多的喜剧成分。这些喜剧成分,都描绘得鞭辟入里,有声有色,并融化于整个悲剧之中。这种以悲为主,悲喜结合,寓悲于喜,以喜衬悲的艺术手法,是对我国传统悲喜剧的继承与发展;它今天仍可作为我们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英勇奋战的失败者。他在大海上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的战利品却是一副残剩的鱼骨,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悲剧艺术,实际上就是拿被毁灭的美给人看,美的规律就此产生,因而其感染力是强烈的、长久的。然而,圣地亚哥的自信、勇气、力量和尊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崇高美由此产生。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老人与海》特殊审美魅力就在于由悲剧美超越到了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跟美学密切相联的一门学科,于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便注重突出了各种品格的美。曾永成、董志强编写的《美学原理教程》①将美的品格分为:优美、崇高、悲(悲剧)、喜(滑稽)等,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以上四类品格的美都—一地在教读篇目中得到展示。按《美学原理教程》观点:“优点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其审美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而全面的肯定”,“优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种透明的和谐统一关系”②;悲(悲剧)是“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冲突中”“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必将…  相似文献   

9.
小语教学中的美育是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及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蕴含在教材之中。作者寓课文中客观事物的美,能唤起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在挖掘教材中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一、创设图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图画的直观、形象的鲜明,能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尤其能再现作品的深邃意境,使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困苦……悲剧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美的毁灭”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所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本文就这一主题,从美、恶、毁灭三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欣赏。其中,主要是通过“月亮”这个既是美的意象又是死亡的意象来阐释全文。  相似文献   

1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于美的事物最乐于模仿,最乐于接受。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感十分丰富的小语教材,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能力。下面仅就利用教材内容中固有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一) 感受大自然之美小语通用教材中有不少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春天》、《秋天》、《初冬》等课  相似文献   

13.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咏怀诗》艺术风格上的悲情美,既是魏晋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影响的结果,也是阮籍悲剧人生的艺术化表现。悲剧性意象的选择、悲剧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是其悲情美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悲剧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美。《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穷人》这三篇课文,皆出自名家之手,很好地诠释了悲剧之美,是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的代表。如何引导心智尚显稚嫩的小学生在领略“桃红柳绿”那种外在美之余,较好地体味蕴含在悲剧之中的深刻而厚重的另一种形式的美呢?下面以《凡卡》(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小语新大纲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在语文课上实施美育教育,发掘把握小语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是基础,寻求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是关键。一般来说,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要经历感知形象美,感受情感美和理解美的实质这三步。 一、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去揭示课文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画面”。《桂林山水》是篇写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悲剧性艺术魅力的作品,包含情节设置的艺术魅力和悲剧魅力之亲情永恒,以及在悲剧中表现出崇高的人格艺术魅力,并且剧中隐含着阳刚之美与正义之美。在这样的悲剧中,人们信奉的忠、孝、仁、义等人格仍然魅力四射,从而呈现出中国式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葛大鹏 《考试周刊》2012,(54):20-21
《涉江》通过对放逐途中艰难而曲折的描写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情抒发,表现了动人的悲剧美。全篇悲在先以浪漫脱俗的笔调绘出高驰云天的壮美.而后触发由所经实地的凄楚幽深而引发的无限哀情。这样描写与作者当时满怀壮志凌云的理想、所遭流放的残酷现实正一脉相承.情致一起一落,交叠映衬.撞击出了撼人的悲剧力量,从而产生了很高的美学价值。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是悲剧主人公内外因矛盾的产物。《涉江》的崇高美具体表现为:形象美、理想美、人格美、感情美。  相似文献   

19.
悲剧美是相对于喜剧美而言,就是含有悲剧色彩的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美,以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悲剧美是通过师生课堂情感历程唤起孩子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美的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悲剧。主人公经历坎坷,命运悲惨,其遭遇往往催人泪下,其结局常常撼人心魄。读罢令人沉思,回顾使人唏嘘。悲剧的核心特点是什么?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俗地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你看,越美好越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