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在上《故都的秋》的课堂上,我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实施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实施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上个星期,学校教导处临时要我去三(2)班代一节语文课,并嘱咐我按计划明天该和三(2)班的学生学课文《掌声》。当天晚上,我忙着别的事,没来得及仔细备课。进教室的时候,我决定尝试着和学生一起从零开始,共同学习新课文。下面是我当时的课堂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6.
<正>《故都的秋》是高中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省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过福堂老师在上这一观摩课时,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片段一】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听录音朗读,  相似文献   

7.
生1:老师,郁达夫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是不同,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能理解,但好像与中国古代文人甚至西方的也不同,就是说不出. 生2:应该是一样的,郁达夫自己就说了,"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相似文献   

8.
李晓宁 《江西教育》2012,(14):39-40
《故都的秋》是高中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省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过福堂老师在上这一观摩课时,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教学作为师生共存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只有将教学过程统一于认知、交往、审美,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完美的境界。"又一次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我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反复研  相似文献   

10.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1.
秋是郁达夫表达感情的点,特别是故都的秋,不仅是因为看不饱、尝不透北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更是因为北国之秋的深味,这种深味和作者的性格情趣、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兰芝的自尊——用抽象分析和具体补自来认识 师:有人说,新妇严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为了让焦母回心转意。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诵读“鸡鸣外欲曙”一段后回答。(生读)  相似文献   

13.
贾会彬 《江西教育》2011,(14):38-39
【片段一】兰芝的自尊——用抽象分析和具体补白来认识师:有人说,新妇严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为了让焦母回心转意。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诵读鸡鸣外欲曙一段后回答。(生读)生:我不同意。刘兰芝打扮得漂亮,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看,让他看到自己的美丽。师:是啊,女为悦己者容嘛。你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5.
李宗阳 《学语文》2010,(5):14-14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五灯会元》中用来比附第二种修行境界的。也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有我之境。在文学创作中即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6.
一、牵牛花为何“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写道 :“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蓝色蕴意宁静深远 ,白色包含素雅纯净 ,二者与此文的意境、与作者此一时期的心境相吻合。更重要的是 :宁静深远、素雅纯净正是许多生于内忧长于外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的性情旨趣 ,所以作者“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而紫黑色过于低沉、压抑与悲观 ,淡红色过于浅近、浮躁与艳丽 ,这两者与作者的心境、性情旨趣相忤逆 ,因此作者不喜欢。其二 ,牵牛花属蔓科植物 ,身材细长 ,状貌显求远之相 ,态势呈袅娜之…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早期作家,他的名作《故都的秋》自1934年诞生以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这大大震惊了沉缅在艺术中的郁达夫。从此,他开始提倡无产阶段文学,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但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又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他离开大革命的洪炉。举家迁往梳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文笔精致优美,力图借此陶冶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他远离政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