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曾写过一段小文,说是"幸福无定义",此乃"幸福是比出来的"。今天,我想说的是:语文无定义!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什么?正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语文老师的眼里便会有一千种语文。"说出来的是语言,写下来的是文章","语"从口中生,"文"在手下成。"语"为声,"文"为气;声气和谐合韵,便可怡人滋心。"语文",语言的文化价值;"文语",文雅的语意蕴藉。"语"与"文"同生,无"语"便无"文"的踪影与繁衍,无"文"便无"语"的气息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本,必须明确就是以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富有个性的人为本。离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富有个性的人,只是强调所谓一般的抽象的学生,以人为本往往就可能是一句空话,或者简直就是一种忽悠。  相似文献   

3.
世外仙妹林黛玉,“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终还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自知《红楼梦》中林黛玉起,一直无缘其真实面目,人说她千不该万不该太小心眼儿终于早逝,倘是对别人倒也可得过且过,人云亦云,但对她却一直放心不下。  相似文献   

4.
王尚文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丰富,语文教育理论深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有许多不同的视角,也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研究,都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四册《狐假虎威》是一篇用之经久的传统教材,讲狡猾的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都吓跑的事。故事情节简单,内容不难理解。但课文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要理解此成语典故的寓意是有一定困难的,怎样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呢?笔者设计了三步式的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初学课文;紧扣“骗”字、精讲课文;巧设疑义,深究课文。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初学课文1.设悬念。上课开始,问学生:“小朋友,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相比,哪个厉害?(老虎)可是,古时候流传  相似文献   

6.
我并不专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偶然的机会,投身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参与起草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得以与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同仁研讨语文教学。近日有幸读了万明华同志撰写的《有效的语言教学》一书,内心感到十分的欣喜,并提笔写下以下文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并不专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偶然的机会,投身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参与起草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得以与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同仁共同研讨语文教学.近日有幸读了万明华同志撰写的《有效的语文教学》一书,内心感到十分的欣 喜,并提笔写下以下文字.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之门,把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规矩”播撒入内,让他们品尝求知的快乐。教学语言如果清晰响亮,动听入耳,情趣横生,学生就精神振奋,学习愉悦,印象深刻;如果模糊不清,语调呆板,干瘪无味,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教学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起初是不屑于读此书的,因为它首次出现在我眼前是在娱乐报纸上,也因为它是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汪涵所作的。我对书是有洁癖的,举个例子来说,安意如刚出书时,我是很喜欢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我在校图书馆内借阅了好几回.  相似文献   

10.
起初,我是不屑于读此书的,因为它首次出现在、我跟前是在娱乐报纸上,也因为它是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汪涵所作。  相似文献   

11.
王莉 《中小学电教》2008,(10):121-121
<正>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5课《家》。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力  相似文献   

12.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3.
【学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雷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立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看图、学文、多种形式的朗读等,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中的一首。在教学《卖炭翁》时,我采用了"走进角色,解读文本"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还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经过实践,我发现该教学方法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也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某一类型的人物。"走进角色"是指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亲密接触,抑或是将自己转换成作品中的人物,从而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设计《走进“语文聊天室”》的初衷,是感悟于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和学生乐于上网聊天的现象。既然学生对网上聊天有着极大兴趣,何不把这种“兴趣和方式”引进语文课堂,跟作文造句的表达“联姻”呢?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分关注,造成了对数学本身所内涵鲜活的文化背景的漠视,以及对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教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漠视。由此,造成数学教学中文化韵味的缺失,人文关怀的淡漠。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并让文化为数学课堂焕发学科的活力和人文的色彩呢?  相似文献   

17.
作者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课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总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分关注,造成了对数学本身所内涵鲜活的文化背景的漠视,以及对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漠视。由此,造成数学教学中文化味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席。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教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并让文化为数学课堂焕发学科的活力和人文的色彩呢?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为下一步的重点研读乃至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初读课文的学习也会精彩。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咨询:“第8册第7课《走进丽江》,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丽江的神奇和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