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902,959家企业专利数据,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于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补贴与企业专利产出呈现出倒U型关系,当政府补贴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专利产出,当政府补贴超过临界值时,政府补贴对企业专利产出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2)基于企业特征的考察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产权、规模和行业差异,表现为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对于政府补贴的反应更加敏感;(3)结合制度环境的考察发现,政府补贴与法制环境在影响企业专利产出方面存在互补效应,即在法制环境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补贴在促进企业专利产出方面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政府补贴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制定创新政策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欣  夏芸 《科研管理》2017,38(10):85-93
本文基于中国创业板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从专利产出效率和数量两个维度,研究了我国创业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于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和国际化正成为创业板公司重要的战略举措,虽然我国创业板企业比较年轻,但已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际化战略对于专利产出具有效率提升效应,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则专利产出的效率越高;实施了国际化的企业会有更多的专利产出数量。本文结论为我们认识中国创业企业国际化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企业自主创新、完善国际化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投资强度和专利制度的双重视角,研究了研发投资对于企业业绩如何产生有效影响的重要问题,结果发现:(1)研发投资与企业业绩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在企业拥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变得更加明显;(2)企业对于自身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增强了研发投资对于企业业绩的正面影响;(3)当专利保护的制度环境较差时,研发投资对于企业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这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政府科技项目扶持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探讨企业获取的政府科技项目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通过1044家企业量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科技项目获取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水平的科技项目获取能带来更高的专利产出;(2)营业收入在科技项目获取与专利产出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高营业收入有助于放大政府科技项目的"溢出效应",抑制政府科技项目的"挤出效应";(3)政府科技项目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科技项目获取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作用存在企业规模互补效应,即大中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创新互补。  相似文献   

5.
提升专利实施水平是将中国的专利数量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企业专利调查数据,考察企业专利质量层级和专利管理能力对于专利实施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专利质量、专利管理能力与专利实施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专利投入质量与专利商业质量对于实施水平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专利组合质量与专利法律质量对于实施水平的正向影响分别主要体现在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企业内部、外部专利管理能力越强,越有益于实施水平提升;企业外部专利管理能力构成中,代理服务与法律服务购买的作用效果稳健。  相似文献   

6.
李柏洲  王丹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87-1997
基于PP-SFA模型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时空演化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效率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间,不同专利密集型产业间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发展不平衡。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影响因素,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强度、竞争程度、研发外部经费均对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时空演化方面,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检验政府专利奖励对中小企业绩效的政策效应,本文以江苏省226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政府专利奖励和中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创造、管理、运营、保护4个维度探讨了知识产权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专利奖励对中小企业绩效存在正向影响;(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有助于放大政府专利奖励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为中小企业优化知识产权建设,提升绩效、政府建立健全专利奖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S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化经营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从创新投入还是产出来看,集团企业表现出了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2)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集团化经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3)集团化整合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本文提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应继续通过实施和完善"抓大放小"的战略整合产业中的优势企业资源,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集团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对于产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理解,为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国锂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构建了企业内部技术努力、外部技术获取、政府资助与企业技术能力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上市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内部技术努力是锂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大于内部研发强度;(2)外部技术获取可能弱化甚至负向影响锂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水平;(3)政府资助对锂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快速颠覆传统的商业环境,企业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把握住行业发展新趋势并实现顺势发展,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探讨企业顺势发展的内在过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1)企业家先前知识的积累能直接促进企业家认知水平的提升,也能通过吸收能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而间接促进企业家认知水平的提升;(2)企业家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强化企业动态能力;(3)动态能力强的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能敏锐地感知到新的发展机会,并适时调整业务范围以及构建相应运作能力以捕获新机会而实现顺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研发投入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实现高质量创新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研发投入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作用以及政府支持和市场化的调节机理,运用中国省级区域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的申请数据,从经费和人员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结构对高质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显著促进中国地区高质量创新,而试验发展没有发挥作用;(2)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显著扩大其对高质量创新的促进效应,而政府支持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更大,而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仍没有显著影响。因而,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创新有必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注重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4,(2):11-15
基于单投入多产出的随机成本前沿模型,利用我国286个城市20042010年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城市公共支出效率,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假设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公共支出效率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我国286个城市政府公共支出效率平均值达74.1%,但以每年2%2010年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城市公共支出效率,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假设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公共支出效率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我国286个城市政府公共支出效率平均值达74.1%,但以每年2%5%的速度逐年下降;(2)公共支出效率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公共支出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是639万人;(3)公共支出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公共支出效率由降低转为上升的临界点为人均GDP 6.42万元/年。  相似文献   

13.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玉鸣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86-1494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以2000-200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空间样本,基于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对以专利创新产出和R&D经费投入衡量的区域R&D合作与知识溢出进行了截面计量分析。经验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各个地区的企业自身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作用明显但不稳健;大学研究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明显而稳定的知识溢出效应;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R&D支持对企业专利创新产出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R&D合作不论对企业还是大学均为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是促进我国专利创新产出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以2000-200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空间样本,基于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对以专利创新产出和R&D经费投入衡量的区域R&D合作与知识溢出进行了截面计量分析.经验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各个地区的企业自身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作用明显但不稳健;大学研究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明显而稳定的知识溢出效应;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R&D支持对企业专利创新产出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R&D合作不论对企业还是大学均为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是促进我国专利创新产出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并利用山东省17城市面板数据,对山东省近年来基于专利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08年山东17城市创新效率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效率提高约4个百分点;(2)各城市间效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且研发创新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呈正相关性;(3)进行创新,需要各地在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政府的积极有效作为能够起到关键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鉴于污染指标的不易测度,前人研究海洋渔业经济时极少从定量角度关注非期望产出。本文以海洋天然渔业水域污染所造成的负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对2004—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和Tobit模型分析各省市区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时间序列视角,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值持续低迷,说明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规制尚未发挥预期的效果;(2)基于时空视角,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且未得到有效改善,说明中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失衡;(3)基于全局视角,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整体偏低,说明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速度较迟缓;(4)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是影响中国整体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持续走低的主因,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海洋渔业经济效率的关键,说明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继续沿用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模式在运行。为扭转渔民就业专业化水平与效率的负向关系,渔业转产转业政策需提质增效。未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面临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双重挑战。在以制度创新引领体制转型升级前提下,根据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不同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走特色差异化创新发展之路是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率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考虑到企业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对广东顺德地区18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家社会资本有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产学合作的机会,并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利产出;(2)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专利产出,并且其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专利产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合作创新意愿正向调节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产学研合作之间的关系,即在高合作创新意愿的条件下,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企业适应动态环境变化、重塑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既有研究侧重于从外部环境和制度压力视角强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较少关注组织内部变革力量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创业导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效应研究缺乏应有的探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能够有效解构同一制度环境下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迥异的内因。因此,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从战略选择理论探讨了创业导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基于战略决策情境视角进一步分析组织内部资源(冗余资源和政治资本)与经营环境(业绩期望落差)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创业导向正向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内生驱动因素;(2)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增强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削弱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3)政治关联能够获得未来潜在资源的依靠,强化了创业导向驱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效果;(4)业绩期望落差(历史业绩期望落差和行业业绩期望落差)会弱化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创业导向的视角透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部...  相似文献   

19.
王博  张永忠  陈灵杉  姚星 《科研管理》2020,41(8):123-134
明晰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并识别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6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识别地级市层面的绿色专利数量,通过回归分解识别影响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贡献度。本文发现:(1)我国的绿色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不同城市的绿色创新产出呈现两极分化。(2)不同地区影响绿色创新产出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产出的边际影响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发展指标、创新投入要素和政府行为的联合影响,西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呈现出政府行为主导的特征。(3)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专利,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各类专利产出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创新投入的要素作为影响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伟  胡潇月 《科研管理》2020,41(4):32-4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初衷是激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形成全球竞争力,结果却短期内促进了产业规模的快速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反而严重不足。现有研究认识到企业行为会影响政策传导效用,但未从政策作用点与传导路径视角深入剖析政策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与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将文本分析与实证有机结合到一起,纳入企业规模与企业专利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分两条路径对二者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显著促进了企业绩效、规模与专利产出的提升,且企业规模与专利行为在政策对绩效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企业规模的中介效用强于专利行为。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等新补贴政策应综合考虑制度、补贴工具及产业特征等因素影响,避免政策在“政府-企业界面”产生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