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增加了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申诉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诉法关于“被不起诉人“的提法有待商榷;应赋予尽可能多的被不起诉人以申诉权;保证被害人的自诉权及其利益。认识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酌定不起诉制度的日益完善,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适用率也会逐年上升,同时被不起诉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也会增加。然而,目前人们在该制度中更关注的是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却忽视了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护,因此加强对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护研究势在必行。通过事先预防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事后救济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不仅会反过来促进酌定不起诉制度设计初衷的更好实现,而且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明正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46-50,53
行政诉讼起诉难是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重要表征。起诉虽然是起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单方行为,但致使起诉难产生的因素却不仅限于起诉人一方,起诉难产生的原因更多是在于实定法规定的不足和不合理,也存在于起诉人与行政主体及法院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为解决行政诉讼起诉难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提升起诉人自身能力、知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禁止行政主体对行政诉讼起诉制造障碍,改革和完善法院的立案审查制度及规范,改革法院的财政、人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我班,学生之间,学生和父母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都可以向"班级法庭"提起上诉,由"班级法庭"调查、审理、判决。如不服,可向班主任提起上诉,由班主任进行仲裁。下面展示"班级法庭"审理的一则案例。一案件受理起诉人:一小学生。被起诉人:起诉人的妈妈。起诉理由: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每到双休日,我都忙得马不停蹄,一点儿玩的时间都  相似文献   

7.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8.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消极裁决权分割、利益居先和宽严相济是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必须修改刑事诉讼法,不赋予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且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征求被害人意见,赋予被害人知悉权。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起诉救济制度的设置过于框架化、原则化,影响了不起诉制度的可操作性、公正性。全文从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和检察机关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不起诉救济制度的缺陷、阐明了法之公正本质对该制度的真正要求,从而得出:不起诉救济制度应是一项以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为前提,确保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不起诉决定作出前和作出后的制约,以使不起诉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酌定不起诉制度,赋予人民检察院不起诉裁量权。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关系着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甚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不起诉裁量权的规范就突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不起诉裁量权源起历史的考察和各国对不起诉裁量权规范机制的对比基础上,反思我国不起诉裁量权规范的问题所在,以寻求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具体审计行政行为相对人对审计决定不服 ,以被审计单位为被告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依照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审理和判决 ,被审计单位败诉 ,将导致审计决定在司法审判中丧失其法律效力 ,引起不同法律规范的冲突。应从加强合同管理、审计提前介入、立法及司法解释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结果之一,它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对于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这对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节约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既兼顾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维护了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3.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资料的结果之一,它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对于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及时作出不起诉,这对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节约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既兼顾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维护了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4.
自《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未成年人犯罪被单列入特别程序,足见立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足够重视,2013年年初以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陆续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专门办理机构,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中,坚持"立足挽救、重在预防"的原则,积极依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办理程序、相关法律后果。然在司法实务中对特别程序的理解及适用仍然存在差异,甚至出入之处,尤以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及执行机制矛盾较突出,各地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也莫衷一是,有些是参考甚至完全是相对不起诉的翻版,尽管之前已经有较成熟的实务及理论研讨,但将一项政策上升为刑事立法并进一步适用,仍须转变理念,调整适用并不断发现问题,对司法的改革创新有积极作用。在关于附条件不起诉有关司法文件出台之前,有必要对此作出探讨,以期附条件不起诉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不同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封闭性、人合性及其表决机制所决定,公司僵局多发生于有限责任公司。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确立和发展了应对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救济方式,但这一方式仍然存在未区分公司僵局的不同种类,司法介入过于盲目、未限定起诉股东的持股时间以及作为司法解散之诉的前置程序设置不合理等缺陷。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机制,应当从区分公司僵局的不同种类,分别建立不同的救济措施、限定起诉股东的持股时间、建立替代性救济措施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新增加了存疑不起诉条款。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后,将产生三种法律效力。同时,法律也规定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两种自我救济方式。我国关于存疑不起诉与被害人自我救济的法律规定在时效、举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按照立法精神和原则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不起诉制度包括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不起诉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环节,适应了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需要,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但是经过近十年的运行,不起诉制度逐渐显露出较多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39-47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典未将撤回起诉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立法缺位导致司法实践中撤回起诉脱法运行,同时由于不起诉制度、公诉审查制度运行不畅、无罪判决缺位等因素,致使撤回起诉制度功能变异,并在实践中被频繁滥用。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完善撤回起诉制度的相关立法、健全撤回起诉制约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发挥公诉撤回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