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3.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这说的就是烘托法,即烘云托月之法。此法具有迂回、间接性,它通过对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事、物的描写,达到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目的。因此,许多作品中运用它,起到很好的艺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古诗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这里所说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无固定形态,难于描绘,要想画好风,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借柳枝的飘拂,作象征性描绘。这种借柳枝画风的手法就叫借宾衬主。文学作品有时对于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不做直接正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以虚托实,借宾衬主的间接描写加以表现,使作品含蓄委婉,更增艺术魅力。历来诗文论者对此多有评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  相似文献   

6.
学生作文,对有形之物可以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常常描写得苍白无力。那么怎样将无形之物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呢?一、借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物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借风表现了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开始是  相似文献   

7.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8.
张莉 《甘肃教育》2014,(17):99-99
正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1.写人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相似文献   

9.
旁衬是映衬的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特点在于利用事物间近似、联系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旁衬的双方是相映成趣的“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借助“绿叶”之“绿”映衬出“红花”“红”得鲜艳。在写作中娴熟运用旁衬手法,能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获得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一巧用旁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诗文和绘画在许多表现技法上是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古代画家画“清风徐来”,或用柳枝摆动来衬托,或用鹰毛翻卷来比照,以实衬虚,才能给人以真切的感觉。同样,文学艺术遇到状写流水、月光这一类难言之物、难状之  相似文献   

10.
有形之物,人人都会描写,有的甚至描绘得形神兼备,而对无形之物的描写,我们往往显得“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如写风,只知道写“狂风大作”、“寒风呼啸”、“微风吹拂”等;写夜晚的宁静,只会写“静  相似文献   

11.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13.
怎样点拔学生描绘无形之物安徽霍邱县洪集一中赵克明,张卉批阅学生习作,常发现大家对有形之物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却描写得苍白无力。比如写风,只能写出“微风拂煦”、“狂风大作”、“寒风凛例”等等;又如写夜晚的宁静,只能写出“静悄悄的夜”、“一片寂静...  相似文献   

14.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15.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云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草写之。”有时要描写某一事物,只从它本身着笔,显得缺乏表现力。于是便采用画家所谓烘云托月之技法。《我的空中楼阁》正是这样。作者不囿于小屋本身,而十分注意小屋周围的环境配置,从山、花、树、路等方面,用以美衬美的手法对“空中楼阁”逐层烘托着色,画出了一幅美妙超俗的图画。 一、以山写小屋,映衬小屋的玲珑美。 作者可谓一位丹青妙手,先以单色着笔,描绘了一个山如眉黛的背景:山像广阔海面微风鼓动起的波浪,像美人的一叶柳眉,像星空的一弯新月,那么柔和,那么妩媚,那么清新自然。这是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背景,但毕竟有些单调。“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上,在山脊柔和的角度上,画家缀上了一座小屋。它的出现,恰是美人眉上的痣一点,好比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16.
石涛以“一画”的命题为核心,将笔墨技法与山水画的画理相结合,敢于大胆创新,他所作的画构图新颖,立意奇异,明确地指出画家只有把握并运用“一画”和“一画之法”,才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才会感到物为我用,法为我化,他提倡“具古以化”、“借古以开今”的立场,并强调师法自然和物我交融合一,以达到山水画创作的出神入化,在作品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可谓  相似文献   

19.
一、本单元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本单元作文的范围是“写物寄意”类的散文写作,要求是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写物寄意”,“写物”是方式、手段。它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是描写具体事物。“寓意”是寄寓作者要抒发的文旨。它是写作之目的。借某种能寄寓作者的思想、观点,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性的事物的描绘来表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本单元写作训练的要旨。要达到上述的“要旨”、“单元训练”要求做到“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这两条是评价本次作文是否达到要求的两个重要标准。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时,宜明确列出这两条。二、本单元作文技法指要  相似文献   

20.
记叙文无外乎人、事、物、景、情、理这些元素。人无疑是主要元素,要把人这一“主角”写好,离不开描写。描写中,以心理描写最难,因为,心里想的,看不见,摸不着,用俗话说,就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用诗文说,就是“三分春色绘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