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内经济状况、美国人的反战要求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尹鸿 《历史学习》2005,(3):15-16
1939年3月,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佛朗哥建立了独裁政权。4月7日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二战爆发后佛朗哥政治上亲近德、意,但拒绝对德国承担军事和外交义务。佛朗哥为什么拒绝参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经济无力也不愿卷入一场新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贫困使这座荒凉的半岛毫无生气。摆在西班牙政府面前的是怎样使精血已枯的人民摆脱另一场战争,恢复发展经济。二、没有把握胜利因此不敢参战佛朗哥认为美英这两个帝国有可能联合作战,并将英伦三岛作为反攻欧洲的跳板,从而打赢这场战争。1940年8月,随着不列颠之战的…  相似文献   

3.
1931年.西班牙君主制被推翻,西班牙共和国诞生。1936年.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中左派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大选中获胜并成立共和政府。同年,右翼分子发动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在加那利群岛任总督的佛朗哥被叛军推选为大元帅。为了争取法西斯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佛朗哥先后与德、意签定秘密协定.得到大批武器和法西斯军队的援助。经过两年多的内战。佛朗哥领导的叛军于1939年3月攻占马德里。内战结束。佛朗哥从此成为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的大独裁者。  相似文献   

4.
1936年1月,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和左翼共和党组成人民阵线,并颁布了施政纲领。同年2月,人民阵线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和民主政策的实施,遭到了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反对和德意法西斯的仇视。同年7月,  相似文献   

5.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以及它的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内战以佛朗哥独裁政权成功上台而告终。本文着重在探讨佛朗哥能够战胜深得民心的人民阵线政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颖 《培训与研究》2009,26(7):51-52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以及它的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内战以佛朗哥独裁政权成功上台而告终。本文着重在探讨佛朗哥能够战胜深得民心的人民阵线政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试析二战期间爱尔兰实行中立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爱尔兰"年轻"的外交史上,其在二战时期实行的中立外交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中立国,他的中立外交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外交政策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除了表现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国微势弱的小国特性外,也包含政治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与英国历史上的恩怨纠葛,尤其是爱尔兰的分裂问题等特殊原因,使得爱尔兰在面临战争时不得不实行中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术界认为佛朗哥政权是法西斯政权,因此关于二战时期西班牙的中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二战史研究的深入,战时西班牙中立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一些相关论文围绕西班牙中立的原因和实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术界的倾向也反映出该研究领域仍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二战时,为了打败法西斯轴心国,戴高乐政权和美国有过通力合作.二者又因在战时的政治军事和国家利益诉求不同,合作的同时冲突不断,尤其是美国基于战后称霸世界和攫取法属殖民地的目的,亲近维希政权、与达尔朗合作、扶持吉罗、拒绝承认戴高乐政府的合法性、主张对法国军事占领等企图,与戴高乐恢复法国的独立完整和复兴法国大国地位的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不仅给战时双方的关系投下了巨大阴影,影响着盟国内部的团结和协作,甚至影响到了战后法美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 “二战”爆发前后, 美德关系由旧友变新仇、由盟邦变敌国这一形势演化的前因后果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概括; 由经济大战到政治、军事矛盾的产生、发展与激化的进程, 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籍以说明帝国主义离合无常、复杂而微妙的肮脏关系, 揭示帝国主义是战争总祸源这一无可辩驳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涉及二战中日本传播政策的法西斯化的主要方面是押19世纪末日本媒体主动、积极地鼓动侵略战争;明治——大正时期的新闻政策为媒体法西斯化提供了法制条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化的质变开端;日本政府和军部采取的一系列媒体法西斯化措施和“国权论”是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史里芬计划是建立在对战争发展的错误估计之上的.史里芬指导战争的理念,是想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来赢得一场现代化的总体战争,观念落后于现实.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进行了重组,以适应总体战争的需要,取得了显著成功,对战争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德国最终还是失败了.隐藏在这背后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德国缺乏必要的物质手段来完成它过分野心勃勃的战争目标.  相似文献   

13.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军事上的根本转折。这次会战是在巩固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和配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与"堡垒"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是,不能用否定"堡垒"战役的眼光和方法来剖析"库尔斯克会战"。这两个战役无论形式和内涵都有重大区别,不属于同一概念。"堡垒"战役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在计划阶段就蕴含着失败因素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战略定位高度是"粉碎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敌人后,解放顿巴斯和整个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而战役的实施使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彻底失败,从此,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只能进行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14.
《苏日中立条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作为二战期间苏日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使苏日双方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但从苏日双方签约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乃至条约的内容看,都是围绕着中国问题而展开的。《苏日中立条约》是日苏双方牺牲中国利益、干涉中国主权而达成的交易,而且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战略,服务于英国的国家利益。但在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路线、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点、使用何种及多少力量才能最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等具体一些的问题上,军队与行政之间、军队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主张。本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所执行的战略路线、军事战略传统以及主要争论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和考察,以期获得对战时英国战略的一个比较全面而又合乎逻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立政策破产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时宜的选择.这一举动给中国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好处:取消了德奥在华的特权;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参加了巴黎和会并获得某些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至今天.某些人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客观的评价。因此.重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用铁的事实论证中国抗日战争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革命先驱李大钊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之一,它对世界影响极大,对中国的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思想界对之认识不一,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就因其独特的思想个性、理论素养和社会经历,对这次大战有着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二战初期,法西斯德国用“闪电战”突袭其他国家,屡屡获胜,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其暂时取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各被侵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