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上人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如今中国出现了NEET族,即年轻不就业族。他们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了谋生意欲,长期寄居在亲人的屋檐下,"长大不成人"是这些"成年孩子"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中年知识分子同时遭遇了两个致命的转型期: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如果不能及早克服转型期所带来的问题,他们就随时可能累倒。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25日晚,备受瞩目的“相约美丽——2005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颁奖典礼在云南昆明民族村滇池大舞台落下帷幕,在与来自北京、云南等赛区的49名佳丽经过激烈角逐后,21岁的四川选手陶思媛一举夺得了“环姐中国小姐”的桂冠.同时还获得“最具人气小姐”和“最具活力小姐”两个单项奖?当陶思媛戴上象征荣誉的皇冠时.她不由一阵哽咽:“现在.虽然是我站在这个舞台上享受着成功的光荣,但在我成功的背后却有人为我付出的心血更多.她其实更应当和我一起站在这个舞台上.这个人就是生我养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4.
文摘 《兰台内外》2006,(5):58-58
英国某小镇这儿,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  相似文献   

5.
宋维山  成文胜 《传媒》2005,(5):16-20
2000年5月17日。中国短信涎生。二十一世纪前五年的传媒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没有什么能像手机这样的新媒介及其衍生物——短信一样.给我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要件”,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顷刻间就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传遍全世界的报刊和电讯.在一天之中所制造的神话.比前一个世纪所制造的还要多”.所有媒介的发展不过是“用时间消灭空间”。马克思对大众传播分析的精辟话语用在今天的短信传播上仍然光芒四射。  相似文献   

6.
蒋芳 《新闻天地》2011,(4):35-36
85元的棉袄他穿了8年,却资助180多名贫困少年;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几乎是他全部家当,却有数百张汇款单,累计捐出近50万元;23岁开始献血,18年献血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8.
周确 《新闻传播》2005,(3):54-54
在一位朋友帮助下,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从墨西哥城西来到城北。最后,在一条叫卡斯特罗&;#183;克劳迪奥的小街找到了那座幽静的39号小宅院。我与已候在门前的墨西哥老姐妹贝尔塔和蕾韦卡一一握手并如老朋友相见似地寒喧:“奥拉 木秋 估斯都!”(西班牙文:你好,见到你真高兴!)  相似文献   

9.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应,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11.
尽管对于就业歧视,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缺失的法律后盾,更多的人面对歧视选择了忍受  相似文献   

12.
剖腹产作为一种医疗急救措施,曾帮助无数母婴逃过昔日的“鬼门关”.现在的问题却是.剖腹产面临着被滥用的危局。通过剖腹产“一刀了之”的不良生育理念在中国正发生着畸变式的流行成为舍得花、花得起钱的人们的“富贵病”。并且.这种所谓的城市生育时髦,正日益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世博会上的志愿者精神是留给上海这座城市美好的文化因子之一。世博会上的志愿者大都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人们习惯称之为90后。他们中的年长者,把世博盛会作为成人礼,被称之为世博一代。他们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进程长大成人,因此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东方早报在2010年7月5日刊登《世博一代》,拉开讨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3月28日,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组织的一项研究中国就业政策的集体学习中.两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湘泉建议:解决就业必须鼓励创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解除个人创业目前面临的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15.
何明星 《传媒》2011,(6):66-69
2009年赴瑞典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何抒扬,结识了来自埃及的同班同学艾哈曼德(Ahmed Taha Mahmoud),两个"80后"无意中完成了一份传播学方面的调研:当代埃及青年如何认识中国?中国在当代埃及青年人的脑海中是个什么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谱系中,许江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成就的表现主义画家。十年来,他一直在画葵。他笔下的葵花大都枯干、倔强,葵园既像广场又如废墟。这是他精心找到的语言,他觉得这样的葵就是那—代知识分子的写照 许江站在展厅里,含笑看一群小学生在他的作品前站成一排、笑容灿烂地拍照。  相似文献   

17.
文革过后的1980年。一代中国青年从狂热盲目,转向苦闷迷茫。这不是什么青春期的忧郁,而是在社会巨变中的追问和求索。正如当时的北岛在诗中所呼号的: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明白这一点,才会理解,为什么“潘晓”一封诉说内心苦闷的来信,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共振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不断提出疑问:既然可以向外商开放某些领域,为什么不能向私营企业开放?正是一个接一个类似的问题,促使政府不断收缩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管制范围,改进管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11月,是中国外交的“欧洲月”。就在法国总统萨科齐结束访华的第二天,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11月28日拉开帷幕,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政治、贸易、金融等领域的高官齐聚北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杜维明,儒学大师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之后新一代现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他将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的区分,使“儒学复兴”说成为当时文化讨论中的一派显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绝响30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与杜维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