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树仁 《钓鱼》2004,(17):32-33
《悬坠钓颠覆钓鱼》文中说到悬坠钓推倒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的围城,十分中肯。经过长期的实践,钓手们摆脱了“台钓”的理论框框的束缚,推倒围城,轻装前进。但是,至今仍有人对调灵调钝之说坚持已见,大多数人虽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抛弃了“调灵调钝”之类的程式但认识上未必很清醒。这里我扼要地谈谈个人浅见,愿和大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2.
名川 《垂钓》2006,6(5):30-31
经常有钓友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手竿垂钓,到底是钓灵好还是钓钝好?有钓友说应钓灵,有钓友说应钓钝,他们还拿出各自垂钓中的实例来阐明其观点。可我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钓灵、钓钝都好。因为鱼情受季节、天气、水温等因素影响不断在变,所以钓灵、钓钝不可妄自断言。不能因为某次钓灵、钓钝的成功,就坚持说钓灵好或是钓钝好,那样只能使你走进灵、钝的误区——鱼情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缺少应变思路及方法的局面,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我们应及时顺应鱼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马建华 《钓鱼》2006,(5):25-27
三、我对调高灵还是调低灵的认识我在拙文中曾经恳请柳先生今后多介绍一些调整钓组灵钝状态的好方法以及何时该灵何时该钝的适当时机,以便于使我本人及钓友们得到更多的受益。恐怕这种冒昧的请求使柳先生产生了误会,以至于认为我的辩风辩德有问题。作为回应,柳先生建议我不要打擦边球,去直接面对调灵调钝,分析“浮标往上越调越灵”与“往下越调越灵”有什么道理,说心里话,这个话题我真的不想重复,因为我曾经在拙文《悬坠钓新解》上对此有一些浅见,如果再重复,一来没有更新的见解,所谓黔驴技穷,再者我们当地有句土话是:好话重三遍,狗都不爱听…  相似文献   

4.
衣善新 《垂钓》2005,5(8):6-8
悬坠钓法对钓组的灵敏度有这样的结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钓组可以实现“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灵钓灵、调钝钓钝”……这些基本理论让许多钓友困惑不解,钓鱼专家的解释更是高深莫测。我与一些钓友一样,也一直为这个理论所困惑。  相似文献   

5.
李克军 《中国钓鱼》2007,(12):59-60
如今,无论在网上,还是在钓鱼刊物上,经常可见钓灵与钓钝之间的争论。这个说:"钓灵是钓鱼的利器。"那个讲:"钓钝才是获鱼的法宝。"其实依我看来,钓灵与钓钝,只不过是钓鱼的两种形式而已,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在我们实际垂钓的过程中,鱼情和水情总是千变万化的,只片面的强调钓灵或是钓钝,都不能完全适应复杂多变的鱼情。我认为是选择钓灵还是钓钝,应当根据当时的鱼情和水情去决定。只要你能钓到鱼,钓好鱼就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3月2日南京市首届“仲秀杯”钓鱼邀请赛,在该市乔富养殖场圆满结束,来自这个市7家垂钓俱乐部的40名竞技钓高手参加了本次比赛。今年南京的冬天特别冷,苦得多数钓鱼人都没有了去处,封竿休钓几个月令他们钓瘾难耐。3月的春风刚一刮过金陵大地,钓友们便迫不急待地行动起来,形式多样的垂钓比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继前一天刚刚结束一场两俱乐部间的“对抗赛”之后,参加这场“仲秀杯”钓鱼邀请赛的钓手们又如约而至。本届比赛的主办者南京仲秀垂钓俱乐部的负责人张仲林先生说得好:“我们正是要借助这形式多样的垂钓比赛,将这项深受群众…  相似文献   

7.
程宁 《钓鱼》2004,(1):41-41
有钓友说:在《浮标篇》中做的有关浮标灵与钝的试验没有带饵,要是加上不同重量的饵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了。“如果调七钓三,饵的重量被浮标平衡,另一种调五钓二,饵比较重落在水底,这时肯定是调七钓三灵”。他的这种说法我认为也对也不对,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奇 《钓鱼》2006,(3):13-14
最近钓鱼时,经常有钓友向我表示疑问——为什么浮标没有动作?每一竿下去都感觉浮标似乎在动,可是却没有明显的入口动作?我问他调几钓几,他说:刚才调4钓2,现在钓1目还是没有动作。我让他向上推5厘米,改钓4目半试试,结果下扽、下挫、回标的动作全有了,中鱼率也大幅度提高。他问我:“没动作不是要钓灵吗,为什么钓钝了反倒有动作了?”曾有不少钓友和我说起这个问题。我把平时总结的一些经验和见解对他们进行了讲述。灵钝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常见的说法是调高为灵调低为钝;程宁大师的理论则是调低为灵调高为钝。我认为把这两种说法分别用到夏天…  相似文献   

9.
沙愚 《钓鱼》2009,(24):6-8
任何钓法都存在灵与钝的问题,说悬坠(也有论者说“竞技”)钓法灵敏,传统钓法迟钝是脱离实际的片面之词。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钓鱼》2006,(4):23-24
读了《钓鱼》2005年第22期上柳树论的对象,混淆有钓目和无钓目,混淆调细等)、标脚材质和形状(竹脚、碳脚、钢脚仁先生写的《再谈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灵调钝和钓灵钓钝。以及脚的长短粗细)已经决定了的,是浮一文之后,我还是继续用我对调灵调钝的那么,让我谈谈我对柳先生总结的关标的个体属性,是可以善加利用而不可以认识这一话题请教柳先生。于调灵调钝之争的三个特点中的不解之通过调标进行改变的,我们调整调目所能处:①二十多年来大家争论的调灵调钝到调整的只是整个钓组的灵钝,而浮标作为一、究竟什么是调灵调钝底指的是浮标个体还是整个…  相似文献   

11.
程宁 《钓鱼》2003,(24)
要说清楚钓灵和钓钝的关系,先要弄清什么是灵、什么是钝。钓鱼人所说的“灵和钝”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说钓饵的灵与钝,二是说浮标调整的灵与钝,三是钓的灵与钝。这三种灵与钝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又是三种不同的灵与钝,很容易被混淆,甚至会被错误地理解为是一回事。饵在水中的灵与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水对饵产生的浮力以及水对浮标产生的浮力平衡了饵的重力,被平衡掉的重力越多饵在水下越灵,完全被平衡后最灵,此时饵悬浮于水底处于一种近似失重的状态,任何一点外力的作用,饵都会立刻被移出同浮标保持的垂直线关系。二是饵的自身比重决…  相似文献   

12.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13.
某位著名钓手曾发表过《成也浮标,败也浮标》的文章,谈了他对鱼漂的感受,笔者深有感触。结合本人参加一场钓鱼比赛中关于用漂方面的得失,使我更对这篇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一场:以钓梭鱼为主,钓组迟钝。5.4米超硬竿、2号主线、1.2号子线、配6号“狐讯”鱼漂,调3目钓5目!6目。第二场:以钓鲫鱼为主,钓组不灵不钝。1.5号主线、1号子线、0.5号“O C新关东”和5号“金龙”袖钩,配4号“鱼神”鱼漂,调5目钓4!5目。比赛开始后,周围钓友陆续开始上梭鱼。我的钓点也不时有鱼星冒出,但鱼漂有力度、有幅度的下沉却极少。二次有力度的下又都没有挂住…  相似文献   

14.
程宁 《钓鱼》2003,(23)
很多钓友在观看了我主讲的《浮标篇》VC D光盘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我归纳了一下,除分别答复的之外,凡具有普遍性的提问,我将借《钓鱼》杂志一角,陆续为钓友答复,如有不同观点,敬请指教。本期话题“灵钓大、钝钓小”首先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浮标调灵调钝的观点是“浮标的视标调的露出水面越高越钝,调的露出水面越低越灵”(这个观点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作专门的解释)。您不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在看以下内容时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看,否则的话会越看越糊涂。《浮标篇》中我有这样一段话:“浮标带饵调平水比较适合于钓大鱼,空钩调平水适合钓小鱼…  相似文献   

15.
渔民 《钓鱼》2005,(10):20-20
我是山西的一名竞技钓鱼发烧友,自从2001年开始学习竞技钓鱼以来,也参加了大小比赛几十场,各种名次也拿了几个,在山西的钓鱼界里也小有名气。我的钓技之所以能够提高这样快,主要得益于当时山西竞技钓鱼的大环境。参加比赛的人多,大家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因此钓手们的水平提高都很快;“老鬼杯”、“海狮杯”、“钓王杯”、“海豚杯”、“煤运杯”等等各种大型比赛都少不了山西站。当时山西竞技钓手刘志杰、陈玉国、张马荣、郗虎、冯琦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各种全国大赛中也都取得过好的名次,就是他们带领山西的竞技钓手们走在了全国竞技钓鱼的前列。  相似文献   

16.
管察 《钓鱼》2010,(16):11-13
传统钓鱼几千年,都是坠钩沉底钓慢鱼,讲究成功率,即使某一段时间鱼聚得很多,咬钩前赴后继,钓手也常常会因一个动作连续两竿无鱼而放慢速度。不过"台钓"之后变了,一是钓组本身的原因,使我们有了快与慢的对比,并在商品饵和浮标的引导下,懂得了钓灵和钓钝,  相似文献   

17.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8.
灵钝之我见     
张铨 《钓鱼》2006,(19):20-21
一、细析什么是过去讨论的调灵调钝讨论的焦点,还是什么是调灵调钝。马先生针对我归纳的三点特征,一一驳斥,但一点儿也未触及实质问题,一点儿也不能改变调灵调钝的内涵。⑴调灵调钝原本指的是浮标。浮标是钓组的一个元件,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和钓组一起体现灵钝。但是,它也有独立  相似文献   

19.
柳树仁 《钓鱼》2005,(22):27-28
读了《钓鱼》2005年19期上马建华先生的文章《我对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认识——同柳树仁先生探讨》之后,感触良多,最主要的是感觉写争鸣文章很难。我以平等态度老老实实和别人讨论,别人未必都愿意平等待我,有的人还要采取一些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手法,令我有口难辩。为了分清是非曲直,我还是尽力而为,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燕敏 《钓鱼》2007,(3X):64-65
与胜利失之交臂 博伊德·达凯特已经参加钓鲈大师系列赛多年,却一直没有取得惊人的成绩,但今年成为了达凯特的收获之年。现年46岁的博伊德·达凯特与两位知名的钓手斯凯特·里斯、凯文·范德姆同场竞技,在最后一天他钓到了重量为17磅13盎司的大鱼,超越了另外两位钓手,夺得了冠军。“获胜是每一个钓手的梦想。”达凯特兴奋地说:“我已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多年。这对我们家乡的钓手而言是一种鼓舞,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