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书中所引用之时语乃当时人们对人、事品评之精当口语,言简意赅,指示明确。本文汇录《新唐书》中所见时语凡十八条,并以《旧唐书》为对照,作相应说明与解释。  相似文献   

2.
《通俗文》是研究我国古代方俗语词的重要材料,陈建敏在《〈通俗文〉方言词语汇释》文选取了其中的六个词语进行研究。对陈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借鉴陈文的研究方法,增补考释九个词语:矬、踒、眙、痏、欶、撚、潷、焫、犍。  相似文献   

3.
陆澹安先生所著《戏曲词语汇释》,是目前见到的训释元曲词语的同类书中,较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其中有不少精到的见解,对研究元曲及中近古方言俗语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千虑之失,智者不免。况元曲中使用的语言不少属于北方口语,其中一些词语多不见于字书、词书及古代典籍,因而只从文字材料中寻绎词语的义蕴,就难免失当。今不揣谫陋,从书中摘引数条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陆先生及方家。  相似文献   

4.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不负众望”指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词;“不孚众望”指不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词。[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厚非”,不必作出过分严厉的批评;“无可非议”,没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张,使人震惊;“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前者强调主观目的,后者强调客观效果。[处心积虑殚精竭虑]“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盘算做坏事,是贬义词;“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是褒义词。[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形容不可想像,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相似文献   

5.
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茅盾先生的《春蚕》,小说中老通宝等的形象和蚕乡景象,至今仍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天在春蚕时节重读了《春蚕》,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辞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语大词典》,以收词丰富著称于世.其中也收录了不少陕西方言词语这些词语的书证.主要选自陕西作家们的著作,其释义也多是根据这些用例而得出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因而一些词语的解释便出现了错误.例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又第二部第三章:“你俩个真  相似文献   

7.
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北麓一个极其偏僻的山村——伍家沟,虽然只是一个二百余户,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却珍藏着我国民间文学的深厚矿层。“经对十二位老、中、青故事传承者的初步调查,共有故事979个,已录音659个,整理了245篇,计30多万字”。由韩致中主编,李征康录音整理的《伍家沟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伍家沟方言口语的特征,为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这块瑰宝,特将其方言词语作以简释,以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效。  相似文献   

8.
春蚕的无私,正如我们母亲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舟:船。正值:正好碰上。踪:脚印。(1课)拭:揩、擦。(2课)若:如果、假如。载:年。(4课)甘:甜。端详:仔细地看。(8课)临到:到了。(9课)任:(读作rèn)听凭、不论、不管。一夫当关:夫,人。万夫莫开:莫,不能。(10课)劫难:灾难。年高:年岁大。(11课)之:往、去、到。故人:老朋友。西辞黄鹤楼;辞,离别。下扬  相似文献   

10.
分析教材这篇课文通过写母亲养蚕的经过,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苦。全文以春蚕的成长过程为线索,着重体现母亲养蚕时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时要紧紧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末,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江南农村,写了一家蚕农丰收却成  相似文献   

12.
精讲要点 1、小说主题和情节安排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典型环境的写法及其作用导读设计 1、提供材料,弄清背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是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揭示出在帝国  相似文献   

13.
14.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诸如《春蚕》这样的文学作品,我想,如果能从艺术审美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学欣赏水平,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进他们以文学为窗口的认识能力,无疑会有一定作用的, 同时也应视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现试从中学教学这一视角来考虑对这一名篇做些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春蚕》是茅盾创作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的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茅盾在回忆《春蚕》的构思过程时曾经提到。教师可据此作些补充性的介绍。茅盾回忆说:“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內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的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的破产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则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厂经纽约和里昂受了日本丝  相似文献   

17.
乍读《春蚕》(九义教材小语第六册),只觉语句简明、文脉清晰:再读《春蚕》,才感受到作者不动声色叙述里的情感张力,这种力来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据  相似文献   

18.
《春蚕》在结构安排、人物性格描写、表现方法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这篇小说应该注意让同学了解这些特点。(一)结构纵横交错、内外结合,纷纭中见严谨。《春蚕》选取了一个生活的纵剖面,以老通宝家养蚕的辛酸史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整个故事是按照蚕事的顺序组织结构的:准备养蚕(故事的序幕、发生)→养蚕开始(故事的发展)→养蚕大搏战(故事的再发展)→蚕事完成,丰收成灾(故  相似文献   

19.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20.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