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大禹文化是目前古史研究中一个颇为关键性的重要课题。周书灿先生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结合新旧资料,对大禹文化的源流、大禹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和《禹贡》的制作年代与九州、畿服以及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禹都阳城等f*q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周先生的大禹文化研究基本代表了目前古史研究中的正确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先秦秦汉文献中有关大禹史迹的记载,包含有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传播的结果。用文化传播理论对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文化遗迹进行解释,不仅有较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支持,也可以在考古学方面寻找到若干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清末桐城学派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顾颉刚等一代学术大师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 ,在漫长的学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兼收并蓄 ,建立起了独到而完善的学术思想体系 ,并由此奠定了他在 2 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深入研究徐中舒的学术思想对回顾和总结 2 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古史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 ,展望未来古史研究的发展大势 ,颇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2 0世纪中国的古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然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批判态度 ,治史方法过于单一 ,研究领域过于狭窄等。2 1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将会呈现出如是发展大势 :微观研究将受到普遍重视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积极拓宽中国古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清末桐城学派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顾颉刚等一代学术大师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在漫长的学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兼收并蓄,建立起了独到而完善的学术思想体系,并由此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深入研究徐中舒的学术思想对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古史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展望未来古史研究的发展大势,颇有启发和参考价值。20世纪中国的古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然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批判态度,治史方法过于单一,研究领域过于狭窄等。21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将会呈现出如是发展大势:微观研究将受到普遍重视;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积极拓宽中国古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战国秦汉时期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禹传说从多元并起、层累积聚,到逐步定型统一,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大禹文化的发生、流变、综合、定型与统一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证明,疑古永远是解开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著名理论,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本为一代名人,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更为崇拜,在其著述中,有相当多的地方直接或间接提到大禹,主要表现在:《东坡书传》中对大禹相关事迹的集中考辨,如《大禹谟》、《益稷》、《禹贡》等篇;《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中对大禹的论述,如《大禹周公》等则;东坡诗文中对大禹的论述、颂赞,如:《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苏轼上述对大禹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的接受与传播,为大禹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7.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其治水的精神为世人代代传诵。关于大禹出生地的研究,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震后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证明,大禹出生于汶川;文物说明,大禹出生于汶川;传说告诉我们,汶川人世代不忘大禹,不忘大禹精神。  相似文献   

8.
有关大禹的叙事自古被作为史实接受,而到上世纪初,"古史辨派"学者对其中许多问题产生怀疑。从近年出土的《遂公盨铭》、《唐虞之道》、《子羔》等文献来看,大禹在春秋以前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事迹模糊、介于人神之间的文化始祖,在后世儒家的话语体系中被逐步改造成一个血统纯正的贤圣帝王。按照福柯所说的知识谱系学的方法去解析大禹传说在先秦的演变,可以得到儒家话语体系中大禹传说被"历史—知识"话语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大禹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炎黄子孙对大禹一直怀着崇敬之情 ,对大禹的崇拜和祭祀活动数千年未断 ,经长时期积淀、固化形成大禹文化。大禹文化的三个层次 :具体的大禹文化景观 ;祭祀大禹的礼仪制度及风俗习惯 ;大禹的文化精神。大禹文化精神的内容 ,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北川的大禹文化历史悠久 ,祭祀大禹的活动一直未断 ,大禹精神鼓舞着北川人民艰苦奋斗 ,改变山区面貌  相似文献   

11.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夏蜀文化,主要研究大禹。大禹出生之地,自然便是夏文化的源头。大禹生于西蜀,大禹文化源于西蜀,夏禹文化与西蜀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大禹故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形成了十余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大禹作为黄帝后裔,应为华夏族人而非西羌人,夏部族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地区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同时,近代大多学术大家认为大禹所划九州应为先秦时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而大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环嵩山周围发现有大量重要的龙山文化晚期文化遗址,为大禹故里在中原、在嵩山脚下的登封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前后延续半个多世纪,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殊表现之一。在政治与学术的密切结合上,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可谓是一个典型。研究中国现代史学,中国古史分期讨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可能许多人已经对这个问题不大感兴趣了,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曾经是最为热门的一个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15.
《谭史斋论稿续编》是葛志毅先生最近推出的又一部古史论文结集,内容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本原面貌及其流变的考辨和中西学术思想范式差异的论析评说。葛先生在抽绎、归纳多年古史研究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中西学术研究思想方法差异的深刻体会,从理论的高度指出当下学术研究应有明确的使命方向,即走出西方文化神圣阴影,弘扬中国文化有价值的本原传统。从内容之广博、资料之翔实、方法之独到和思想之深刻等鲜明的学术特点来看,《续编》无疑堪称古史研究的又一部力著。  相似文献   

16.
新论摘编     
苏秉琦重建中国古史框架的努力和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苏秉琦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之五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  相似文献   

17.
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对现代史学的建立曾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史辨派学术理念与学术范围的清理,分析古史辨派在学术与思潮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学术史上,对于燕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若以成果之数量论,或逊于对中原其他一些地区的研究,但在整个中国古史研究中仍然有重要地位,受学者们高度重视。如本书《绪论》已指出的,王国维先生1921年发表《北伯鼎跋》一文,提出“邶即燕”的著名论点,便可看作是近代燕国史研究之滥觞。而在王国维之后,一代又一代古史学者,在对整个古代文献研究和对地下资料发掘与整理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对于燕国史研究也有全面和重要的推进。现在应该说燕国史研究已开始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其标志便是已有一些具有较高水准的燕国史著作问世。其中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史的重建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近一个世纪以来 ,三代考古取得了飞速发展 ,重建三代古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量三代考古在古史重建工作的角色 :第一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证认及其对于确定夏代信史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 ,商代都邑考古的成就及其为构建商代时空框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 ,先周文化研究和周代列国考古对于深入了解周文化和周代历史的重要意义 ;第四 ,三代考古所建立的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于2011年12月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全书共8册,计610万字,收录了自1912年以来的整整100年中虞舜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版,不仅为今后虞舜文化的深度开掘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上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客观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的中国古史学者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