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室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相似文献   

2.
"娱记"王锋     
胖人招人喜欢,因为胖人总给人一个错觉:以为他瓜瓜的,跟他交往不费脑子,省心,比如胖嘟嘟的王锋。人一胖,其造型就产生幽默效果,老远见了就忍不住乐,比如王锋来了。一次参加文学活动,王锋与我同宿一室,睡前问我:“你打鼾么?”我说不打。他从洗手间出来,甩着胖手上的水珠,再核实:  相似文献   

3.
采访本质上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人际交往场的影响,而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与采访场地,正是为人际交往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存心尽性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一贯是媒体着力"经营"的重点。鲁迅先生也主张:"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6.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8.
办报"幼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不成气候的报纸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逼上梁山”,上不了“梁山”走投无路也会退出些病来。时下报业的流行病,以下面三种为最甚。不妨列出,供报业同仁参考,并加戒慎。一曰“大话病”。唯有说大话才惊心动魄,横扫千军。过去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是“人有多大话,报有多大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说追星族,就说得中学生一个个都是歌痴加情痴;说汽车走入家庭,就像人人都做汽车梦;说鳖精营养液,就叫人以为马俊仁拿冠军是靠秘方。说大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极端。说人道事,或者好,或…  相似文献   

9.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11.
张芳 《大观周刊》2013,(10):170-170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现如今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得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唯我独享”,以自我为中心,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有两条关于女博士的顺口溜正在广泛流传,一是“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此句尚且承认了女博士是女性,而另一句“世界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更是强行将女博士从女性群体中“孤立”出来,打入另类群体。这两句顺口溜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没人能说得清,但最近两位高学历女性的行为真正打破沉寂,让全社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群“智慧女人”。不久前,一位署名罗飞的女博士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疾呼:“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自称原本是一个“爱说、爱笑、爱闹、爱…  相似文献   

13.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灾难永远是突如其来的,有了准备就不是灾难!"心理学实验证明:一群人站在高楼下面闲聊,突然一个铁架从高处坠落,有人大叫:"躲开!快!"可绝大多数人都脚发软,手发抖,心急气喘,根本迈不开步,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这些人不是体力不行,而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科学上称为"灾难晕眩".而女性的"灾难晕眩"比例,又比男子高出25%左右.  相似文献   

14.
怪人     
明朝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交友没想那么多,气味相投就走得近些,不投就离得远些.就象狼和狐狸进窝时先要闻闻窝味,认可了便钻进去.有一位邻居对我说:"来找你的人都有些怪怪的."静心想想自己的朋友,还真有些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5.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16.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新闻人或多或少存在"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从而克服它.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8.
●准确定位: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亦有限,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因此,必须给自己准确定位,以扬长避短。 ●业务能力: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这个人的厚度,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决定这个人的深度,一个人的文字水平决定这个人的力度。 ●写作水平:记者要有这种能力——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抽象的事情说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说得生动。  相似文献   

19.
本人在舆论监督把关的岗位上10年有余,严谨之中有疏漏,也偶尔犯错,个中原因有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偏差、情感上的偏差、关系上的偏差……为保万无一失,立下戒言,予以警示。一戒私当了30年记者,交了不少朋友,给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舆论监督工作造成不便。不时遇到的难题是有熟人心怀不良动机来投诉,或是为某些目的铺路,自己处在被人利用当枪使的位置上。自己无私,问心无愧,然而在你所交往的社会关系中,人家的私也会影响到你对舆论监督的把关,因此要头脑清楚,力戒私心,不受人情所困,但也不宜因此拒绝熟人报料提供的线索。应该做到出于…  相似文献   

20.
警察抓人,小刀只在电视里见过。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几个人举着手枪在楼道里悄悄贴上来,在门两侧闪开,然后一人双手举枪向上,猛一脚踹去,“砰”一声门被踹开了,然后是几个人同时的怒喝:穿上衣服(或不准动之类),剩下的自然是已经用枪顶住了脑袋(如果被抓的人正好在屋里的话):老实点!在以前小刀以为,警察抓人就是这样的,罪犯吗,总是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太一样的,说不准身上带着什么,也说不准到底把自己的命当不当成命,可前两天,小刀从报纸上却看到一则消息,北京警方放弃了对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激烈抓捕因为当时这名嫌疑人11岁的女儿正在旁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